6月8日上午,南海海洋所研究生物理海洋黨支部組織支部成員、入黨積極分子前往農講所紀念館,開展“堅持人民至上,走好群眾路線”外出學習活動。
農講所舊址原是番禺學宮,古時為培養人才和祭祀先賢圣哲之地。“萬代明賢從此出,千秋哲士轉回來”,番禺學宮大成門旁書有此句。革命年代為人才培養賦予了新的內涵。1923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毛澤東同志基于中國革命的實際向大會指出,“湖南工人數量很少,國民黨員和共產黨員更少,可是滿山遍野都是農民”。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后,喚起更多農民投身國民革命成為形勢所需。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產黨人以“養成農民運動之指導人才”為宗旨,在廣州連續開辦六屆農講所,對來自全國的800名學員教授農民運動理論和方法,并進行軍事訓練。學員畢業后回到原籍,大多從事農民運動工作,發展黨的組織,成立農民協會,在充滿艱險、布滿荊棘的革命道路上不斷傳遞紅色火種。毛澤東同志曾在此擔任第六屆農講所所長兼教員,這也是農講所規模最大、招生范圍最廣、學習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屆。
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大家依次走過當年的農講所教務部、值星室、膳堂、學員宿舍等處,仔細觀察陳列的革命文物和珍貴照片,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農講所的歷史背景、宗旨和意義,以及革命先輩們在困苦條件下的奮斗事跡。在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里,農講所的教員和學員將群眾路線運用于實踐,深入農民體驗疾苦,以“星星之火”點燃全國各地農民運動的“熊熊烈火”。大家感受到革命者上下求索救國之道的艱辛與不易,也領略到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
此次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大家創造了解革命歷史的平臺,更在于引導同學們汲取革命先輩心憂天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堅持人民至上,在群眾路線中運用專業所學,以青年擔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貢獻青春力量。
集體合影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