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宇瓊樓天上下,長虹飛渡水中央。上下影搖流底月,往來人渡境中梯。”這是有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工藝的木拱廊橋寫照,木拱廊橋成為了我國的非文化遺產,書寫著古代我國的木頭與橋梁的偉大故事。7月19日早晨,天河區龍洞小學的學生帶著對植物的熱愛和對科學的敬仰,在炎炎盛夏的早晨,來到了華南國家植物園,體驗了一堂“樹凝精華橋聚智慧”的STEAM課程。
盛夏的華南國家植物園里,有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鳥語花香,各種綠樹,郁郁蔥蔥。科普課室里,學生們認真地聽著老師講述著木材的妙用及用木材搭建的橋梁,
這是一座沒有用到一釘一鉚的堅固橋梁,是因為古人運用了一種叫榫卯的結構,這種結構的特點能夠將兩部分嚴密結合起來,達到天衣無絳的程度,堅固無比。正是這種結構造就了中國著名的古代建筑和家具。老師指引下,同學們仔細觀察和了解著榫卯結構的特點,并動手拆卸和還原好這些積木,這樣的動手體驗讓同學們享受著積木玩具的樂趣。
同學們體驗木條編梁橋
木拱廊橋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結構復雜,老師逐一給同學介紹著它的特點和復雜結構,同時指導著同學們使用電腦,IPAD或是手機等電子設備,下載老師們為課程專門開發的APP---橋見,里面通過知識空間,3D游戲,AR場景,讓同學們自己動手一步一步地搭建起一座有特色的木拱廊橋,從而把橋梁歷史知識,結構特點及建造知識一一剖析給同學們。
兩個多小時的學習結束了,通過這次的科普活動,同學們領略到我國古人建造橋梁的智慧和他們匠心的工藝,更是體會到大自然里樹木的重要。同學們紛紛感受到學習知識的無限樂趣,尊重、愛護大自然的同時,也需要去弘揚古人的匠心精神和學習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傳承。
活動合影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