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適合遠距離交易的可再生能源介質,綠氨成為了眾多國家和跨國公司能源轉型戰略中爭相發力的新熱點。然而,受制于統一量化評價方法的缺失,其資源與環境綜合影響,及可持續性仍然是一個謎。
為填補這一空白,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組與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林彬勒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綜合評價各種資源消耗、排放和環境影響的生命周期評估-能值評價(LCA-EME)整合研究方法,并應用于澳大利亞-日本客運交通綠氨遠程耦合系統的資源與環境影響評價案例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從化石能源向綠氨能源過渡可減少運輸系統30%的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10%的溫室氣體排放;但作為權衡,對應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總能值消耗將增加2.03倍。同時,對人體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末端環境影響將提升1.56倍;而且這些資源與環境壓力的增大均主要發生在綠氨的生產國家(地區)。“內化”綠氨遠程耦合系統“外部”資源壓力及其末端環境影響,提高礦物和淡水的利用效率與回收率,是確保其可持續性的關鍵。案例證實了LCA-EME整合研究方法是遠程耦合系統復雜的資源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工具。
相關研究結果已近期發表在國際綠色與可持續科技領域著名期刊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IF5year=17.551)上。華南植物園陸宏芳研究員為第一作者,任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這是該國際合作團隊在RSER發表的第二篇論文。
圖1. 四個遠程耦合情景的能量系統圖
圖2. 四個遠程耦合情景的資源投入、排放與末端環境影響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