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首次中國-新西蘭聯合深淵深潛科考航次第一航段任務,返回新西蘭奧克蘭港?!皧^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和“探索一號”作業母船10月6日從三亞母港啟航,10月31日在奧克蘭港完成物資補給和人員補充,前往西南太平洋克馬德克海溝開展航次任務。
正在執行回收任務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
新西蘭水與大氣國立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 Atmospheric Research, NIWA)的兩名科研人員和來自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深科海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科考隊員共同參航。
11月27日,中-新聯合深淵深潛科考隊在“探索一號”母船召開航次招待會。航次領隊兼首席科學家彭曉彤研究員介紹航次實施情況和成果。中國駐新西蘭大使王小龍、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NIWA副首席執行官Rob Murdoch、深海所副所長陽寧、NIWA研究員Ashley Rowden等出席招待會并致辭。出席本次活動的還有中國駐奧克蘭總領事陳世杰、奧克蘭博物館首席執行官David Gaimster以及新西蘭原住民代表、華人科學家、知名僑領和中外媒體等。
在第一航段中,“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下潛作業16次,有14次作業超過6000米水深,站位覆蓋了克馬德克海溝俯沖帶不同的構造單元。其中,“奮斗者”號沿克馬德克海溝的軸部最深處下潛5次(其中兩次為萬米級)。NIWA的科學家Kareen Schnabel博士和中科院深海所潛航員鄧玉清共同成為首次到達克馬德克海溝最深點(Scholl Deep)的女性。Kareen Schnabel博士也是“奮斗者”號的首位國際乘客,這標志著“奮斗者”號邁進了國際合作新征程。除“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下潛外,第一航段還完成了著陸器布放回收、CTD采水和重力柱取樣任務。
潛航員鄧玉清(中)、袁鑫(左)和新西蘭國家水資源和大氣研究所科研人員卡琳·施納貝爾進行萬米深潛準備
本航次是國際上首次在克馬德克海溝區域開展大范圍、系統性的載人深潛調查,采集了豐富的深淵宏生物、巖石和沉積物樣品,為深入理解深淵的生命演化與適應機制、深淵沉積環境演變以及板塊俯沖與物質交換通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制成果,于2020年11月完成萬米海試,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2020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奮斗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倳涃R信指出:“‘奮斗者’號研制及海試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中科院深海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為指引,積極部署實施全球深淵深潛探索計劃(Global Trench Exploration and Dive Program, 縮寫Global TREnD),旨在利用“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開展深入合作,形成多邊合作群體,快速凝聚國際深??茖W領域共識,培育由我國牽頭發起,國際主要深海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的全球深淵科學研究計劃,進而提升我國深??茖W研究水平,快速進入國際深??茖W前沿陣地,增加我國在深海領域的話語權,向世界展示中國載人深潛能力。在Global TREnD計劃框架下,中科院深海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已與新西蘭、日本、印尼、智利等國家主要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建立了合作聯系,并與多國在其專屬經濟區內的深淵海域開展聯合深潛科考達成了初步意向。
附著多種生物的巖石-水深約6000米
???水深約9000米
隨著“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遠離祖國大陸和母港補給、惡劣且陌生的海洋氣象條件下圓滿完成第一航段任務,“奮斗者”號相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Global TREnD計劃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著“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吭谛挛魈m奧克蘭皇后碼頭(新華社郭磊供圖)
在未來的科考應用中,科考隊將認真梳理、總結經驗,繼續發揮“奮斗者”號的深度和技術優勢,將我國深淵深潛科考擴展到全球多個典型海溝,展開多國聯合的、系統的深淵地質、生命和環境科學多學科綜合深潛考察。這將大幅提高我國載人深潛裝備深淵科學應用水平,促進我國深淵科學研究和深淵科學普及的發展,形成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為核心的、面向全球開放的深淵探測平臺,有效支撐國家深海科技發展戰略。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