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運移行為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即優先流和基質流。水分運移的活躍程度會直接影響溶質遷移、地下水交換及植物水分獲取等過程。該研究依托鼎湖山站,分析了亞熱帶森林演替序列上的三種不同林型內(常綠闊葉林BF,混交林MF和馬尾松林PF)的土壤水分運移格局及驅動機制,結果表明:盡管前兩個林型內的土壤連通性(如容重和孔隙度)以及水分入滲能力均優于馬尾松林,但是土壤水分運移格局和優先流程度并未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主要的原因可歸于復雜的土壤孔隙分布。土壤中的大孔隙是優先流的通道,植物根系、裂縫、石礫、洞穴等因素都是形成大孔隙的條件,它們的分布格局影響水分流動路徑以及優先流程度。從染色剖面來看,在三個林型的9個采樣點中,土壤中的石礫、根系、裂縫等分布不均勻,這些對水分運移路徑產生深刻影響,例如優先流程度(PF-fr, LI, PI)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圖1)。該研究為開展森林水土資源管理提供了水文前情認知。
相關研究結果于近日發表在Catena(IF2021= 6.367)。華南植物園博士后張婉君為該文第一作者,劉菊秀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后基金的資助,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2.106748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