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外海洋系統研究室龍海俊碩士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導師屈原皋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在Precambrian Research(Top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本研究以華南新元古代埃迪卡拉地層(約6億年前)中特有的硅質結核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以拉曼光譜學為代表的微區原位分析方法,發現硅質結核不同種類之間及同種結核之內的有機物存在顯著的光譜特征差異。這些微米尺度有機物分子結構的差異可能記錄了參與硅質結核形成過程中的不同微生物前體和不同生物成礦過程對有機物分子結構的差異性改造。基于微米尺度有機物和礦物的光譜特征差異,本研究提出了不同結核的形成機制,及不同成巖礦化過程對共存的多種來源有機物分子結構的潛在影響。本研究以新元古代地球氧化事件-冰期雪球事件之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的地質時期樣品為類比,深入分析深時與深空有機分子生命信號的保存與探測方法,對于類火星硅質沉積以及地外海洋中有機分子和潛在生命痕跡的探測有重要的類比價值。
拉曼光譜展示硅質結核內部礦物特征及有機分子結構的微尺度差異
三類結核假定的形成途徑以及可能的地球生物學過程卡通圖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926823000852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