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大火成巖省與基性大火成巖省一樣,在揭示大陸尺度動力學背景、大陸裂解機制、氣候環境変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但是,酸性大火成巖省常常位于古老或現今的俯沖大陸邊緣,如何將酸性大火成巖省與俯沖相關的花崗巖省區分開來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青藏高原及鄰區分布有大量的早古生代花崗巖,但其動力學背景存在激烈的爭議,已有模型包括俯沖造山、弧后伸展和巖石圈拆沉等。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但衛副研究員、唐功建研究員、張修政副研究員、王強研究員及國外合作者通過對青藏高原-三江-東南亞早古生代地質演化的綜合研究,發現上述區域的巖漿巖主要形成于510–460 Ma,主要由S型花崗巖和少量基性巖組成(圖1)。新的古地理重建揭示其分布面積達250萬km2,遠離俯沖帶,形成于板內環境(圖2)。因此,這期寒武紀-奧陶紀巖漿作用符合酸性大火成巖省的定義。保留面積最大的巖體是位于藏東南云南省境內的平河巖體,我們將這個酸性大火成巖省命名為平河酸性大火成巖省。
平河酸性大火成巖省很可能是全球分布面積最大的酸性大火成巖省,其主要由S型花崗巖組成的特征,與主要由I型或A型花崗巖/火山巖組成的典型酸性大火成巖省明顯不同。平河酸性大火成巖省形成時位于岡瓦納大陸東北部,并伴隨有510–500 Ma洋盆打開(圖2)。與相鄰的澳大利亞510 Ma Kalkarindji基性大火成巖省一起對寒武紀的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平河酸性大成巖省的深入研究,將在豐富酸性大火成巖省的內涵、約束酸性大火成巖省在大陸裂解中的作用以及與氣候環境變化的關聯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該成果在被國際地球科學著名期刊《GSA Bulletin》接受后(2023年5月正式出版),即獲國際著名大火成巖省研究網站的推介(http://www.largeigneousprovinces.org/22nov)。論文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2155306、41872065、91855215和41630208)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2019QZKK0702)聯合資助。
論文信息:Dan W. (但衛), Murphy J.B., Tang G.J. (唐功建), Zhang X.Z. (張修政), White W.M., Wang Q. (王強), 2023. Cambrian–Ordovician magmatic flare-up in NE Gondwana: A silicic large igneous province? GSA Bulletin 135, 1618-1632.

圖1 東亞構造格架和平河酸性大火成巖省分布圖

圖2 岡瓦納東北部和平河酸性大火成巖省的重建
地體:B, 保山; H-K, 赫爾曼德-喀喇昆侖; L-T, 拉薩-騰沖; SI, 滇緬馬泰; SQT, 南羌塘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