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座蓮屬(Angiopteris Hoffmann)隸屬于厚囊蕨類(Eusporangiate ferns)觀音座蓮目(Marattiales Link)合囊蕨科(Marattiaceae Kaulf.),是蕨類植物起源與演化的重要節點類群,具有重要的觀賞、藥用、食用及科學研究價值。目前全世界公認的觀音座蓮屬約有53種,其中中國有30種(特有種18種),主要分布于西南與華南等地。在2021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由于觀音座蓮屬包含較多瀕危物種且屬內物種相似性高、難以區分等因素,整個屬的植物均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對象。
????2022年8月,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陳紅鋒研究員團隊在云南省古林箐自然保護區張金國高級工程師陪同下,前往古林箐保護區進行觀音座蓮屬植物野外調查時,發現該屬植物一疑似新種,隨即采集標本進行室內形態學觀察。通過查閱《中國植物志》、文獻資料以及CVH、GBIF等網站提供的所有觀音座蓮屬的信息與標本,研究人員注意到該物種與已知種類的形態特征明顯不同(圖1),例如在葉柄形態上,該物種與秦氏觀音座蓮(A . chingii J. M. Camus)相似,即葉柄上有多個葉枕,但成熟羽片形態和對數上兩者存在差異;在葉片形態上,該物種與闊羽觀音座蓮(A. latipinna (Ching) Z. R. He,W. M. Chu & Christen.)、圓基觀音座蓮(A. subrotundata (Ching) Z. R. He & Christenhusz)接近,但后兩者的葉柄僅有1個葉枕,且羽片下方無節狀毛披覆。
????2023年7月,研究團隊重返古林箐自然保護區,對該物種的自然環境、種群數量和形態特征進行詳細調查和統計,并收集分子樣品進行質體基因組測序。系統發育與遺傳距離分析結果顯示,該物種與上述形態相似的種類的親緣關系并不接近(圖2),且種間遺傳距離具有顯著性差異。綜合形態學與分子系統學研究結果,研究團隊確認了該物種為觀音座蓮屬一新種,并基于“多”葉枕的葉柄特征(圖1F),將其命名為瘤柄觀音座蓮(Angiopteris nodosipetiolata Ting Wang tris,H. F. Chen & Y. H. Yan)。
????目前,研究團隊在瘤柄觀音座蓮的模式產地已發現500株成熟個體。根據IUCN標準,建議將該新種列為瀕危(EN)等級,并與觀音座蓮屬其他成員一樣,給予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研究表明,無論是自然保護區,還是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城市或鄉村地區,都有可能隱藏著類似于瘤柄觀音座蓮一樣未被識別的物種。只有通過積極的保護和科學研究,科研人員才能實現保護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相關研究成果已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hytokeys上。華南植物園博士后王婷為第一作者,陳紅鋒與嚴岳鴻研究員(深圳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為共同通訊作者。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3897/phytokeys.241.115175
圖1. 瘤柄觀音座蓮Angiopteris nodosipetiolata Ting Wang tris,H.F.Chen & Y.H.Yan
(A,B 生境; C,D,E 葉片; F 葉柄; G 根狀莖;H,I 孢子囊群;J 羽片背面,示節狀毛; K 孢子紋飾;L 葉柄鱗片)
圖2. 基于(A)質體基因組與(B)84個CDS序列構建觀音座蓮屬的系統發育樹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