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傳粉互惠關系對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以及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夜行性昆蟲在夜間訪花,受到光線條件和人為活動周期的限制很容易被忽視,相對較為隱蔽。夜行性昆蟲的傳粉服務同樣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應用價值,然而我們對其了解卻甚少。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羅世孝研究員長期從事植物與傳粉昆蟲協同演化研究,發現了五味子科植物與傳粉松脂癭蚊(Schisandraceae–resin midges)、葉下珠科與葉下珠蛾(leafflowers–leafflower moths)兩類全新的植物與夜間傳粉昆蟲專性共生系統 (Luo et al.,2010;2017a,b;2018)。進一步研究發現昆蟲與植物宿主之間存在物種特化的傳粉-寄生互作關系(Chheang et al.,2022),并且這種特化關系在物種內種群間存在一定的波動,形成地理尺度上馬賽克式的動植物互作關系(Hao et al.,2023;Hao et al.,2024)。鑒于研究組在植物與傳粉昆蟲協同演化領域的進展和貢獻,國際知名植物學主流期刊New Phytologist邀請羅世孝研究組撰寫Tansley Insight綜述文章,該文于近日以題為“New insights into coevolution between plants and their cryptic pollinators”的論文在線發表 (DOI: 10.1111/nph.20450)。Tansley Insight系列是為紀念 New Phytologist創刊人Arthur Tansley教授而設立,發表植物科學前沿和熱點領域的觀點文章。本文綜述了兩種新興的隱存的專性傳粉系統中動植物的互作模式、協同適應和協同演化機制,提出相關研究對農業與醫藥的重要價值,為研究植物與傳粉昆蟲協同演化提供了新視角。
華南植物園助理研究員郝凱為論文第一作者,羅世孝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文章鏈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20450
圖1. 五味子科植物八角和黑老虎的花、果、傳粉癭蚊及人工栽培種群
圖2. 五味子科植物-癭蚊和葉下珠科植物-葉下珠蛾系統中動植物的互作模式、協同適應、協同系統發生、互惠起源、協同演化機制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