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珊瑚島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海海域,其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獨特,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自然資源價值。然而,這些島礁常年面臨高溫、強光、季節性干旱和土壤貧瘠等惡劣環境條件,不僅導致生態系統脆弱易退化,也對植物的生長和存活構成了嚴重威脅,亟需開展植物的生態適應性研究和恢復物種篩選工作。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研究團隊的研究人員,以56種熱帶海岸帶典型植物物種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實地測定和對比分析,系統研究了熱帶人工苗圃與熱帶珊瑚島兩種生境下植物結構與生理性狀的差異(圖1)。研究發現,與資源充足、生境良好的苗圃植物相比,熱帶珊瑚島植物采取了資源保守型策略,降低生長并顯著增強了抗逆性,優先分配有限的資源用于構建堅韌的葉片、提升抗氧化能力,以應對惡劣的環境條件(圖2)。同時,葉片厚度、株高、柵欄組織及海綿組織厚度與島上物種存活率呈現顯著相關性,可作為篩選熱帶珊瑚島植被恢復物種的關鍵性狀指標,并以此為基礎,推薦了海島生態恢復的適生物種名單。
該研究為揭示熱帶珊瑚島植物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機制及植被恢復物種篩選提供了關鍵的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對熱帶珊瑚島進一步構建近自然植被和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以“Plant key functional traits in species adaptation and screening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coral islands”為題,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環境管理雜志》)(IF =8.0)上。華南植物園碩士研究生謝雨辰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劉慧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項目、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和華南植物園青年人才專項等的支持。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5.124545
圖1. 基于植物功能性狀的熱帶珊瑚島植物適應機制探討與恢復物種篩選
圖2. 熱帶苗圃與熱帶珊瑚島物種基于25個植物功能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