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4年度報告》。該書全面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4年度各類項目申請、資助與結題情況,集中展示了以自然科學基金委為資助主體的重大研究計劃和優秀資助成果。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實驗室(LTO)、廣東省海洋遙感與大數據重點實驗室(LORS)詹海剛研究員團隊的研究成果“海洋次表層熱浪與冷浪關鍵驅動機制”成功入選2024年度資助成果巡禮。這是該年度地球科學部入選的6項成果中唯一的海洋科學領域研究成果。
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資助成果巡禮
該研究成果同時入選“2024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并于5月24日在上海舉行的2025年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年科技論壇上獲得榮譽證書。
2024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頒獎現場圖(左三:LTO何慶友研究員)
成果簡介:海洋次表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與遷徙地之一,擁有許多重要的海洋生物種群,熱浪與冷浪會嚴重破壞這些生物的生境,造成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災難性后果,但長期連續觀測數據的匱乏限制了對其特征與機制的認知。
研究團隊提出了適用于時空離散剖面數據的極端溫度事件分析方法,整合了長期潛標觀測資料、歷史溫度剖面數據與衛星遙感渦旋信息,發現絕大多數次表層(100-1000米)熱浪與冷浪的發生與表層事件無關,首次從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渦旋是驅動海洋次表層事件的關鍵機制,發現并闡釋了全球變暖影響下渦旋對次表層極端溫度增強的放大作用。該研究為海洋次表層熱浪與冷浪的探測、評估與預測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潛標觀測揭示海洋次表層熱浪與冷浪的發生與中尺度渦密切相關
獲獎成果由LTO何慶友研究員為第一作者,詹海剛研究員為通訊作者,以“Common occurrences of subsurface heatwaves and cold spells in ocean eddies”為題,于2024年10月16日在Nature上發表。論文關注度超過73%的Nature同期論文,81%的Nature所有論文。多位專家高度評價了該成果,認為其“在實現次表層熱浪與冷浪遙感監測方面前進了一大步,是次表層極端環境遙感的一個突破”。
論文成果信息:Qingyou He,Weikang Zhan,Ming Feng,Yankun Gong,Shuqun Cai,and Haigang Zhan* (2024),Common occurrences of subsurface heatwaves and cold spells in ocean eddies,Nature,634,1111–1117,doi:10.1038/s41586-024-08051-2.
論文成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51-2
2024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鏈接:https://csol.qdio.ac.cn/portal/article/index.html?id=3550&cid=12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