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實驗室閻貧研究員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分析菲律賓海板塊東南部帕里西維拉盆地的洋殼內部反射及厚度變化特征,揭示了該盆地西側在海底擴張時期的構造與巖漿演化過程。論文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陳昌亮,通訊作者為研究員閻貧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羅偉東。
菲律賓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由西菲律賓海盆、四國盆地、帕里西維拉盆地和馬里亞納海槽組成。受板塊俯沖和構造旋轉影響,各盆地海底地貌存在差異,其中帕里西維拉盆地的地貌橫向變化特征尤為顯著。然而,由于缺乏深部地殼結構約束,其成因機制一直不明。
研究團隊綜合運用多道地震成像與二維重力模擬,發現帕里西維拉盆地西側深部地殼反射結構和厚度存在明顯橫向差異:東、西兩端斷裂作用弱,地形起伏小,深部莫霍面反射清晰,地殼厚度普遍大于6 公里;中部地形起伏大,發育多個高約1 公里的海底隆起,其軸部地殼顯著厚于兩側,且內部不同深度多見巖漿侵入形成的巖席。這表明該區域巖漿供應經歷了從穩態到非穩態(幕式侵入)再到穩態的階段性演化。整個擴張過程中構造作用較弱,證實盆地海底擴張主要由巖漿作用主導。
該成果深化了對菲律賓海擴張演化過程的認識,并為研究菲律賓海板塊俯沖與構造旋轉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及廣州市青年“啟航”項目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Chen,C.,Yan,P.,Luo,W.,Tan,Y.,Yu,J.,Wang,Y.,Zhang,X.,Chen,Z.,Huang,W.,Chen,J. (2025). Tectono-Magmatic Processes of the Western Parece Vela Basin: Insights Derived From Seismic Imaging and Gravity Modeling. 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26,e2024GC012115.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29/2024GC012115

圖1 帕里西維拉盆地位置及其西側地形特征。圖中紅色實線為本研究采用的多道地震剖面。

圖2 橫跨帕里西維拉西側的多道地震剖面成像圖

圖3 帕里西維拉盆地西側海底擴張演化示意圖
附件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