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蕙幽香:蘭科植物手繪圖譜》封面。本文圖片由華南植物園提供
提到蘭花,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花中君子”“義結金蘭”等詞語。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作是高潔典雅的象征,并與“梅、竹、菊”并列,合稱“四君子”。蘭花是世界上銷量最大的花卉種類之一,她天生麗質,又頗具神秘色彩,觀賞價值高,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我國,蘭花主要分為國蘭和洋蘭兩大類。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余峰、曾宋君、張玲玲主編的《蘭蕙幽香:蘭科植物手繪圖譜》(以下簡稱《蘭蕙幽香》)一書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蘭科植物科學畫100幅,其中包括蘭科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種類,如國蘭中的春蘭、建蘭、蕙蘭,洋蘭中的蝴蝶蘭、兜蘭、石斛蘭等。
跨越時間的堅守
手捧《蘭蕙幽香》,作為第一主編、華南植物園資深畫師余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時感慨萬分。她表示,197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老所長陳封懷教授參加全國科學大會歸來后,前瞻性地要求繪圖室將極具華南園研究特色的木蘭科、姜科、蘭科以繪畫的形式與研究人員共同編寫專著。
為此,包括余峰在內的數位繪圖室畫師,先后奔赴華東、西南、華南地區,以及華南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進行寫生、收集素材,并自始至終以最鮮活的素材描繪出木蘭科、姜科、蘭科植物的迷人姿彩和生命形態。余峰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這批在書柜里沉睡了40年的蘭花手繪畫作品終于面世了!”《蘭蕙幽香》也終于出版,見證了華南植物園(原華南植物研究所)老一輩植物科學畫家們4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與堅守。
華南植物園早于1929年(前身為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就已開始對蘭花進行遷地保護,是國內最早進行收集保存的研究機構之一,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為植物科學繪畫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中國木蘭》與《丹青蘘荷——手繪中國姜目植物精選》已先后于2004年和2012年完成出版。“它們都是以科學性為宗旨,堅持植物志書的初衷,對物種進行了客觀準確的描述。《蘭蕙幽香》從蘭花的審美和文化特點出發,充分體現藝術性,力求給讀者以美的視覺體驗。”余峰說。
《蘭蕙幽香》主編之一、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曾宋君表示,《蘭蕙幽香》在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科學性,藝術性和可讀性;在繪畫風格方面,以科學畫為主要表現形式,適當使用部分中國畫作為點綴,使畫風在統一中有所變化;在文字方面,充分考慮文字與畫作的協調性,摒棄了以往平鋪直敘的描述方式,增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蘭花文化知識,采用了盡量平直而優美的文字,該書主編之一的張玲玲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宋君,現為華南植物園觀賞園藝方向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兜蘭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研究方面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已育成花卉新品種90多個,書中收錄的文菲兜蘭、春韻兜蘭、綠韻兜蘭、至愛兜蘭、昆侖火焰蘭等是其研究團隊育出的新品種。其中中科COP15兜蘭和文菲兜蘭已榮獲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展品金獎。
給植物畫像的人
植物科學繪畫是眾多的繪畫專業中一個特別小眾的專業。
余峰指出,植物科學畫,是以植物為對象、以繪畫為手段、對植物整體形態或局部形態特征進行精確描繪的特殊藝術創作形式,對植物學研究、植物知識普及和美學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筆筆皆生命,葉葉總關情。“優秀的植物科學畫,不僅能夠準確地將關鍵分類特征科學地展現出來、記錄下物種永恒的特性,同時通過純熟地運用各種技法,為公眾傳遞植物的藝術美感。”余峰說。
每一幅科學繪畫直接展現給觀眾的僅僅是整個創作過程的冰山一角,畫面之外其實還隱含著海量信息。“畫蘭科植物是我最愛之一,特別是卡特蘭這張畫令我頗有體會。”在余峰繪制的眾多作品中,卡特蘭雜交種的繪畫經歷讓她難忘。
卡特蘭是熱帶蘭中花朵最大、色彩最艷的種類,在國際上享有“洋蘭之王”的美譽。卡特蘭的植株中不同部位有著幾種不同的質感,為此余峰嘗試采用水彩畫中的濕畫法,結合國畫技法中的一筆點染接色法一氣呵成,這樣一來,唇瓣的絲絨感、花瓣的飄逸感就能與具堅挺感的革質葉片相得益彰。
余峰,生于上海,祖籍廣東,1963年畢業于輕工業部上海輕工業學校美術設計專業(現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設計系的前身),師從上海著名水彩畫家張英洪教授(1931~2020)。1976年進入華南植物研究所(園)繪圖室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對于植物科學畫的創作與探索仍在路上。
投身行業40余年,余峰創作了超千幅植物科學畫作。記者從《蘭蕙幽香》一書看到,包括余峰在內的植物畫師們用細膩的筆觸淋漓盡致地將蘭花的所有細節和特質“轉述”在畫紙上——自由的線條、沉穩的斑點、準確的用色,以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將每一株植物的姿態和生命力真實、精細地表達出來。
為更好地表現龐大而多姿多彩的蘭花家族,經原繪圖室集體討論,《蘭蕙幽香》的繪畫風格以科學畫為主要表現形式,適當使用部分中國畫作為點綴,作為一種新嘗試的前提是不能背離科學畫的主體要求和表述初衷,力求讓該書的畫風在統一中有所變化。
“攝影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植物科學繪畫仍舊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說攝影能夠記錄瞬間,那么科學繪畫記錄的就是物種的永恒。”余峰說。
科學與藝術兼容
自從有人類活動起,人類就開始用繪畫形式記錄了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
可以說,繪畫記載早于文字記載,隨著各種書畫材料的不斷發明才逐步演變成我們今天講的“博物畫”。例如:寧夏賀蘭山、廣西花山等世界各地巖畫,都是博物畫的雛型,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
“植物科學畫是以科學用途來描繪植物的畫作,與普通植物畫不同的是,植物科學畫既要精細、準確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態特征,同時又要求與藝術融為一體,做到科學與藝術之美完美兼容。”曾宋君表示,植物科學畫體現了自然之美、科學之美、藝術之美。
余峰認為,植物科學畫是畫師們通過自己的觀察、領悟和綜合整理,將植物學家的研究結果,以繪畫的手段進行描繪,彌補文字描述中不易表達的形態特征,并使作品具有藝術美感,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兼容。
比如面對一片葉子,如果沒有一定的素描基礎,是無法表達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描繪出它脈絡的走向或是空間感的。“其實,一幅好的植物科學畫,除了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準確的信息外,還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也可以追求自己的藝術和個性,更會有它獨特的審美情趣。”余峰說。
在余峰看來,她的工作不但能發現美、更能記錄美、創造美。“我是幸運的,所從事的職業讓我能在科學的領域里領略到大自然中的藝術美學,也能在藝術繪畫領域里尋覓到科學的真諦。”
“用水彩畫筆描繪心目中最美的花兒是余峰老師的畢生追求。”華南植物園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黃瑞蘭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老一輩畫師在幾十年跌宕起伏的經歷中為植物科學事業兢兢業業地默默奉獻,繪制了大量的精品和傳世佳作,此次《蘭蕙幽香》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見證。
余峰表示,厚積薄發,正是數代科學家的科研成果累積,數代植物科學畫師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成就了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蘭蕙幽香》。
1992年,華南植物研究所部分繪圖師工作照。
前排左起為:余漢平、黃少容、鄧盈豐、余峰;后排:鄧晶發
古稀之年的余峰仍然筆耕不綴。
卡特蘭,余峰 繪
春韻兜蘭,余峰 繪
寒蘭,鄧盈豐 繪
文菲兜蘭,劉運笑 繪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