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瀝青質是原油中富含雜原子化合物的極性組分,主要來源于干酪根的早期熱降解,具有與干酪根類似的分子結構。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田彥寬研究揭示了原油瀝青質中鍵合態雜原子化合物的分子組成特征。相關研究發表于Organic Geochemistry。
由于受到大分子結構的保護,鍵合于瀝青質網絡結構中的分子化合物在原油生物降解、熱演化等地質作用過程中受到的影響較小,富含有豐富的地質、地球化學信息。原油瀝青質中的鍵合態分子化合物可通過不同的熱解、化學降解等技術釋放,其中的烴類組分(飽和烴和芳烴)已被充分的研究和廣泛應用,但是很少關注其中含雜原子的難揮發化合物的特征及意義。
據介紹,這類化合物是原油瀝青質鍵合態物質的重要組分,研究其組成與分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瀝青質分子組成及其演化特征,為高成熟地區油氣源對比及烴源巖形成環境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研究人員采用催化加氫熱解(HyPy)技術獲取我國塔里木盆地兩類典型海相原油瀝青質中鍵合態組分,利用傅立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FT-ICR MS)表征了其中含氧、氮、硫的雜原子化合物,并與原油中的雜原子化合物進行系統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原油及其瀝青質鍵合態組分中雜原子化合物分布與組成主要受控于其烴源巖類型;次生蝕變作用可以影響原油中雜原子化合物的分布與組成,但對其瀝青質中鍵合態的雜原子化合物影響較小。
上述結果表明原油瀝青質中鍵合態的雜原子化合物可以保留其干酪根起源的原始信息,它們分布與組成特征可為原油母源研究提供更為全面和有用的地球化學信息,未來可以廣泛應用于高成熟地區油氣源對比及烴源巖形成環境的判識,而將其與原油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應用于油氣成藏和次生蝕變作用的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orggeochem.2022.104391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