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名片】
印遇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動物營養學家。長期從事豬營養代謝與調控研究,創建了豬生態養殖技術體系,解決了國際豬營養學和飼料科學研究與應用中的許多重大技術難題,推動著中國生豬全產業鏈不斷升級發展。
一身運動裝,“扎”在電腦旁,時不時接起電話與對方商量……6月15日下午,記者走進印遇龍的辦公室,他正忙得不亦樂乎。
“豬糧安天下”。印遇龍已用了40余年時間,探索“豬豬”的營養“密碼”,執著于“如何養好一頭豬”。雖已年過花甲,他依舊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聊到養豬就眉飛色舞。
今年6月9日,印遇龍主持的“天府工作室”在長沙縣金井鎮揭牌,正式開啟對大圍子豬的探索,尋找其適宜口糧及飼喂方法。
“不止于此!我們要開發一款湖南地方豬基因組育種液相芯片。”他告訴記者,現在不僅要養好豬,還要育好種。“這個新動作一旦落地湖南,將搭建起地方豬基因組選擇應用策略研究及技術平臺,進一步提高地方豬種瘦肉率,降低料肉比,為地方豬全基因組選擇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目前,我國有76個地方豬品種,占世界豬品種總數的34%,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豬種質資源。幾十年風雨兼程,我國生豬種業已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正向“好不好”發起沖擊。除了挖掘湖南地方豬資源,印遇龍帶著團隊還將目光瞄向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這個剛剛踏上鄉村振興征程的偏僻小地。
“過去,這里習慣養殖以當地品種滇南小耳豬為主要育種素材的雜交豬,存在遺傳不穩定性。要幫助農民致富、產業振興,還得靠過硬的技術支撐。”印遇龍說。
在他的規劃里,這款名為“瀾滄黑豬”的科研項目,將力爭再用四五年時間,培育出耐粗飼、肉質細嫩有風味、抗病力強、繁殖性能好、飼料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種。“育種、養豬的過程,是漫長的等待,但我只爭朝夕,希望當地農民能早日靠養豬致富。”印遇龍對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我們還正開展母乳與生命早期營養研究。”他告訴記者,團隊目前已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
原來,“豬豬”在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和大腦發育方面和人具備高度的相似性,是非常有價值的生物醫學模型。印遇龍團隊已展開實驗,助力于破解當前嬰幼兒免疫和消化系統脆弱的難題,開發專用的功能性食品,以精準營養構筑嬰幼兒腸道免疫的“城墻”。
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即將到來,這位“養豬院士”充滿期待:“希望大家在交流研討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更希望所有人看到如今湖南科研力量的崛起與變化!”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