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特聘研究員林間團隊在西北印度洋莫克蘭俯沖帶的地震和海嘯災害評估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構造地球物理學》(Tectonophysics)。OMG研究員邱強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周志遠為通訊作者。
莫克蘭俯沖帶發育有超厚的沉積物(超過7公里)、超寬的增生楔結構(超過400公里)和全球最緩的俯沖角度(接近水平),是攻關超低俯沖動力學過程的天然實驗室。歷史上該區域曾多次爆發大地震,是地震和海嘯災害風險最高的區域之一。然而,由于歷史地震記錄不全,目前對該俯沖帶的地震破裂模式和海嘯傳播特征尚不清楚。
2018年,林間團隊領導實施的中國-巴基斯坦首次印度洋聯合考察航次,采集了豐富的觀測資料,包括多道地震、海底地震記錄、高精度多波束地形等。基于該航次數據,研究團隊通過綜合分析多源地球物理數據,包括地形地貌、斷層結構、InSAR、Slab2.0模型等,提出了一系列地震滑移新模型,并模擬其產生的海嘯觸發、傳播及陸侵的動力特征,定量評估了中-巴經濟走廊重鎮瓜達爾港區域的海嘯風險。
研究結果表明:莫克蘭俯沖帶區域的斷層在過去170年來已經累積的能量相當于地震震級Mw 8.1-8.4,在瓜達爾港沿岸地區可產生超過2米的海嘯波;與板塊交界面上的地震相比,上板塊增生楔外緣的疊瓦狀斷層上產生的地震能觸發更高波幅的海嘯,引起更大的海嘯災害;如果特大地震的破裂區延伸到俯沖前沿區域,很可能會激活這些疊瓦狀斷層,進一步放大莫克蘭海溝區域的海嘯災害。
該研究成果將為“一帶一路”沿岸國家的防災、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數據。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2.229462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