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菜籃子’里最重要的商品。我國的豬肉生產與消費規模,長期穩居世界第一位。”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在接受湖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養豬業面臨不少發展瓶頸問題,需要加速科技創新來破解。
現階段,我國種源創新不足、自給率低,種業科技最新技術受制于人。破解種“芯”問題,大幅提升國內本土豬保種與育種能力,改變依賴國外原種豬進口現狀,迫在眉睫。
“當前,基因編輯技術是創新種源的先進技術,是一把可以對畜禽與作物基因進行修改的‘剪刀’,但是這把‘剪刀’的底層知識產權不屬于我們。”印遇龍說,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種業的競爭力。
目前,湖南已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重離子輻射+突變體高通量篩選技術(M1TDS技術)”,在水稻育種工作中同樣能達到基因編輯的效果。“這是打破技術壟斷壁壘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畜禽育種工作中也可以嘗試一下。”印遇龍建議,國家支持在湖南建設生物育種專用重離子加速器重大裝置,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形成政策合力,組建工作專班,為我國打贏種業翻身仗提供關鍵條件支撐。
豬病防控也是制約中國養豬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破解豬病防控問題,同樣需要科技力量支撐。”印遇龍認為,要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科技,為豬群提供一個舒適的健康生長條件;利用基因科技,優化可編輯基因,為行業提供優質耐病毒種苗;利用生物技術,挖掘多樣性飼料原料,優化飼料營養配方,促進豬群腸道健康。
印遇龍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設立“養殖廢棄物減控提質與增效利用研究”國家重大研發專項,組織全國力量協同攻關,實施“國家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行動計劃,推進生豬智慧化集團養殖、生態化規模養殖和家庭農場健康化養殖的協同高質量發展。
“我的心愿就是,通過科技進步,讓中國人養好豬,好養豬,吃好肉。”印遇龍說,自己將朝著這個目標,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當好科學養豬“領頭雁”。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