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作為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生物資源,是生物醫藥產業基礎高級化的重要支撐、產業鏈現代化的源頭保障。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建議,在湖南建立生物醫藥豬模型研發基地,為異種器官移植、疫苗及藥物研發提供載體,提升中國醫藥研究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一名從事生豬養殖科研工作的新任全國人大代表,印遇龍被親切地稱為“養豬院士”。40多年來,印遇龍帶領團隊圍繞生豬生態養殖、綠色發展等需求,聚集高品質、低殘留、低排放的生豬生態養殖技術體系,產生了突破性創新科技成果。
印遇龍認為,目前全球科學家利用大小鼠等小型動物開展研究,在認識疾病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大量的臨床2、3期失敗案例表明,小動物的藥效實驗對于臨床轉化醫學的成功率并不理想。因此,當務之急是在更接近人類的大動物模型中開展相關研究。
“豬與人類在解剖學尺寸和結構、生理學、免疫學以及基因組等方面相似,因此在轉化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比嚙齒類動物模型更受歡迎。”印遇龍介紹,與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家畜模型相比,豬的多種屬性具有優勢。近年來,豬已經成為人類異種移植的首選動物,并應用于藥物開發研究和毒理學測試中確定安全劑量范圍。
“將豬的心臟瓣膜異種移植給人類已經有50多年歷史。目前,我國豬心臟瓣膜已廣泛應用于人體臨床,豬角膜臨床應用已開啟,豬胰島和皮膚異種移植也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印遇龍介紹,異種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礙是免疫排斥,湖南的專家團隊在上述成果基礎上,正積極開展研究,以達到降低免疫排斥反應,減少豬內源性病毒傳播的目的。
印遇龍表示,鑒于湖南擁有農業和醫學多領域院士等高端人才團隊,建議國家支持在湖南建設生物醫藥豬模型研發基地,并給予政策大力支持,為提高中國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水平和醫藥產業創新能力提供關鍵條件支撐。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