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9-26 來源: 《南方都市報》APP 作者: 陳卓睿
2023“CBD之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 任海
【致敬詞】從讀書郎到掌門人,居天河三十載,為科研傾注心血;集植物上萬種,造保育“諾亞方舟”。野生水蕨回歸,奇特蝴蝶落戶,生態環境改善,人氣與之共生。千年花城“國家園”,萬眾共享一片蔭。
說到廣州天河,第一印象難免是林立的大廈與涌動的繁華。在天河深處卻有一座“大園”,以其成片的綠色為城市提供環境的福蔭。
2023年是華南植物園落地現址的第67個年頭和“升級”為國家植物園的第二年,也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來到華南植物園的第31年。從1992年到此讀研,一步步從學生變成研究員,再成為植物園的“掌門人”,任海親眼見證了華南植物園與天河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任海介紹,華南植物園收集保護了17000多種植物,當中包括華南地區80%以上的瀕危植物,并篩選了1500多種植物用于建設“綠美廣州”,例如培育出的四季無憂花、盾葉草、豬血木,已開始在天河和廣州其他地方種植,推動當地環境改善。
“華南植物園的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有利于我們服務天河的生態環境建設。”任海舉例稱,水蕨在廣州歷史上曾隨處可見,因城市開發建設一度消失在人們視野中。隨著華南植物園從外地重新引入水蕨并實現繁育,水蕨的種子通過植物園的河涌順流而下,在車陂涌等地生根發芽,使水蕨回歸天河的原生態當中。
華南植物園引進的一些馬兜鈴也吸引了專門為其傳粉的蝴蝶“落戶”,其周邊的火爐山、鳳凰山等森林公園均發現了這些蝴蝶的蹤跡。任海表示,過去常見的一些蝴蝶、植物回歸公眾視野,說明華南植物園已經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擴散地。
如今,華南植物園已成為廣州及周邊城市群眾出游的好去處,自2022年7月掛牌成為國家植物園以來,入園游客翻了一倍以上。這讓任海未曾想過,即便生活在天河CBD這樣經濟高度發達的區域,人們也能享有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也說明,華南植物園可以在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還有科普上發揮更大作用。”
成為國家植物園后,華南植物園肩負更多重任。任海透露,現階段要重點依托華南國家植物園,拓展植物園遷地保護、科研科普社會服務功能,構建國內首個“1+3+N”城園融合體系。未來,華南植物園或將與火爐山森林公園、鳳凰山森林公園、龍洞森林公園,以及周邊的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林科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等單位,在天河組建一個綠色聯盟。“這個聯盟在收集和保護物種的同時,還會進行相關基礎研究,研發相應的植物產品,為天河、廣州乃至大灣區的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服務。”他說。
【同題問答】
南都:今年是CBDTIMES創刊十周年,您會帶來什么寄語?
任海:當前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希望CBDTIMES在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立足天河CBD,服務廣州、大灣區,把生態、生產、生活等要素融合起來,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環境,也為探索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化發揮智庫作用。
報道鏈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30925852380.html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