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0年間,為實現石漠化治理和脫貧致富的雙重目標,中國科學院科技幫扶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將環境移民、生態治理、產業幫扶、科技示范相結合,為西南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石漠化治理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撐。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扶貧辦、鄉村振興局以及環江縣委、縣政府等合作,建立了環江喀斯特生態移民示范區,并創建了“科研單位+公司+示范基地+農戶”的企業化科技幫扶創新機制。
為切斷惡性循環的鏈條,中國科學院在環江縣城北3公里處、以土山為主的肯福屯開展“易地搬遷扶貧”試驗示范。通過易地搬遷扶貧模式的實施,肯福移民人均純收入由1996年的294元提高到2005年的2478元,2023年達到了21000元。
該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示范區農民的經濟效益,還使生態效益得到了極大提升:遷出地植被覆蓋率達到90%,土壤侵蝕模數下降31%,水土流失減少54%,水分利用率提高36%—45%。因為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全國首個生態移民區——肯福生態移民示范區實現了一年搬遷一年解決溫飽,這種生態移民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肯福”模式,并作為扶貧案例入選《中國扶貧案例故事選編2020》以及全球減貧最佳案例之一。
亞熱帶生態所依托已建立的一站四點科技幫扶科研平臺及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環江站”),以峰叢洼地區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研究,探索“綠色生態幫扶”和“特色產業幫扶”理念,先后培育了替代型草食畜牧業、特色經濟林果、中草藥和優質飲用水等4大可持續性生態衍生產業,建成8個生態高值示范基地。
針對喀斯特降雨分配不均、季節性干旱嚴重、洼地內澇頻發的特點,亞熱帶生態所提出并建立了替代型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引種與篩選喀斯特適生經濟作物、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適生物種,注重生態治理與科技幫扶雙管齊下、雙效并舉,實現了脆弱地質環境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開啟了喀斯特貧困區域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新探索。環江縣發展林下種草11萬畝、養殖菜牛10萬頭,為農民人均增收3500—5000元。
“綠色生態幫扶”和“特色產業幫扶”新模式,助力環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和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時期,環江科技幫扶團隊還開展了蠶桑、柑橘、甘蔗、環江香牛和林下中草藥等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喀斯特山區季節性干旱缺水和人居飲用水凈化等技術的開發與引進,建立了常態化的人才與技術培訓機制,為環江縣石漠化治理綠富協同、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綠色發展等注入了不竭動力,為我國西南地區石漠化治理與區域脫貧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