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種器官移植作為國際生物醫學前沿技術,正成為緩解全球器官供需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表示,我國應搶抓機遇,科學謀劃異種器官移植研究,確保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為未來醫療科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在《2023年全球器官移植觀察報告》中引述稱,目前中國每年約有30萬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可供移植的器官僅約1.5萬例,供需比例嚴重失衡。
印遇龍表示,利用基因編輯和克隆技術,研究者已成功研發出數十個基因編輯的供體豬,有效緩解了不同物種間存在的免疫排斥、器官生長、炎性損傷和生物安全等問題。優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和新型免疫抑制劑顯著延長了異種器官在受體體內的存活時間。以基因編輯豬為供體的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有望成為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的有效方案,為臨床器官移植提供穩定、可控的供體來源。
“近年來,基因編輯、克隆技術及免疫調控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使異種器官移植從理論探索逐步邁向臨床應用階段。依托臨床前及亞臨床試驗基礎和醫學倫理發展,美國等已成功實施多例豬腎、豬心到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移植手術,其中豬腎移植至人體的異種移植成功,患者存活超3個月。”印遇龍表示,我國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亟須國家層面的系統性規劃布局,盡快解決現階段異種移植領域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儲備不足問題,推動我國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印遇龍團隊已領銜開展了異種移植醫用豬相關研究,建立了一支涵蓋基因編輯、動物克隆、臨床試驗等研發上下游各環節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團隊成員包括首次成功敲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科研人員。團隊相關成果曾連續發表在《科學》,目前已成功研發出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和高生物安全性的多基因編輯供體豬。
此外,其團隊成員所在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是首批國家級大器官(心、肝、肺、腎、胰腺、小腸等)準入單位和全國7家同時擁有全部6項器官移植資格的醫院之一。該院自2019年起便深入開展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并于2020年成功構建了國內首例基因修飾豬-猴異種原位全肝移植模型,打破了國內在該領域的技術壁壘,創造并保持了國內異種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長存活紀錄。同時,該院制定了國內首個基因修飾豬-猴異種原位肝移植模型構建技術標準。
基于這些發展現狀及研究優勢,印遇龍建議,由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等部門共同推動將異種器官移植列入國家“十五五”重大項目專項;設立國家級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專項基金,攻克異種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凝血功能障礙、病毒跨種感染等關鍵科學難題;支持基因編輯供體豬培育及異種器官移植臨床前、亞臨床和臨床試驗的開展;在國家層面制定異種器官移植管理規范與倫理審查制度,確保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尤其是臨床試驗研究的安全合規。
印遇龍表示,應整合異種器官移植研究方面有豐富經驗和成果的科研機構及團隊,開展多中心多團隊協同攻關,設立國家級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平臺,形成我國自主的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我國異種器官移植研究應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立足現有研究基礎,優化供體基因型、免疫抑制方案,提升受體管理和監護能力,搶占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新高地。”印遇龍說。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