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回到三亞。此次科考帶回了大量珍貴的鯨豚目擊視頻資料。航次海上考察共14天,總航程約2500公里,獲取了大量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的行為生態學數據以及珍貴的視頻和照片資料,對考察海域深潛和遠海性鯨類資源多樣性狀況提供了佐證。
返航歸來的科考隊員
航次采用目視考察手段、截線抽樣方法,在海南島東南海域陸坡區域進行科學考察,以了解該區域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組成、空間分布和行為特征。考察過程中,科考隊員在南海北部海域發現了大量的鯨類動物,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其中可確定的深潛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花紋鯨(瑞氏海豚);遠海性海豚物種3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條紋海豚、弗氏海豚。另有2個物種還有待進一步確定。考察結果顯示,考察海域目前擁有較高的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多樣性;除熱帶斑海豚外,其它動物群體均是科研人員在考察海域的首次發現和記錄;其中,抹香鯨和喙鯨群體都觀察到母子對,表明南海北部考察海域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這些發現填補了南海鯨類尤其是南海深潛鯨類研究的空白。
抹香鯨
熱帶斑海豚
弗氏海豚
瑞氏海豚
本次考察是我國第一次在南海北部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考察結果對了解考察海域深潛和遠海性鯨類資源現狀、為今后進一步深入開展南海深潛鯨類研究、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育措施以及發展鯨類保護性開發產業(如賞鯨業)等具有重要意義。
(攝影/張桅 袁永東 林明利)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