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14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成功舉辦“遇見科學 預見未來”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專場系列活動?;顒影ㄕ湎l危植物探秘直播和賞析、主題繪畫和植物奇遇記等內容。530位公眾參加了本次活動。
5月13日上午10點,通過線上直播活動,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紅鋒研究員帶領公眾一起探尋了毛葉黑桫欏、金毛狗、鐵皮石斛、卷萼兜蘭等多種瀕危植物,講述了它們被引種、保育、繁殖及野外回歸的故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是中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安居”于此,直播活動幫助公眾更好地走進瀕危植物的世界。
5月14日,150名公眾參加了線下科普活動。其中35對親子家庭參加了植物科學畫賞析及鵝掌楸繪制,25對親子家庭參加“我心目中的科學家”主題繪畫活動,30位孩子參加了植物奇遇記活動。
植物科學畫賞析及鵝掌楸繪制活動由華南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劉運笑老師主講。劉老師用植物科學畫賞析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一些國家及廣東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介紹了珍貴植物、稀有植物和瀕危植物的區別,并以我國特有種中國鵝掌楸為例,詳細講解中國鵝掌楸、北美鵝掌楸、以及雜交鵝掌楸的形態特征,教大家進行鵝掌楸的繪制。
“我心目中的科學家”主題繪畫活動以傳播科學家精神為主線。在科普師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華南植物園的科學家雕塑徑,學習了張肇騫(邦有道,危言危行)、陳封懷(園林何處不為家)、郭俊彥(拳拳報國心)、劉玉壺(老山戰地覓木蘭)等多位老科學家的故事。并通過觀察科學家的肖像,抓住人物不同的造型特征用畫筆表現出來。
植物奇遇記是一次循序漸進了解植物的過程,通過“種子的旅程”和“嘿!標識牌”兩個課程將自然教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讓孩子在自然教育活動中以科學的視覺認識植物世界,在植物藝術作品創作實踐活動中發現美。
遇見科學,預見未來。本次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公眾科學日活動以畫為媒,致敬科學,科普了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利用知識,弘揚了老科學家的精神和傳承,從遇見植物中發現美,從對話植物中感受美,從再現植物中創造美,讓科學基因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