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團隊首次利用衛星觀測數據、再分析資料和CMIP6模式揭示了當前和未來氣候變暖情景下全球海洋熱浪/冷浪事件特征及其物理機制。該研究以姚玉龍博士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為通訊作者發表在Earth’s Future上,合作者包括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付垚博士。
海洋熱浪是指發生在海洋中的極端高溫事件,定義為海表溫度至少連續五天超出氣候平均態90百分位閾值。海洋熱浪在時間上可持續數天至數月,面積可達幾平方公里至數千平方公里,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威脅。海洋冷浪與海洋熱浪相反,定義為海表溫度至少連續五天低于氣候平均態10百分位閾值。海洋冷浪也會導致珊瑚礁白化、魚類死亡等海洋生態災害。該研究表明,1982-2020期間全球海洋熱浪快速增加,年均總天數趨勢為8.7天/10年;海洋冷浪快速減少,年均總天數趨勢為-6.0天/10年。CMIP6多模式結果也同樣表明未來(2021-2070)海洋熱浪增多而海洋冷浪減少,且海洋熱浪與冷浪的發生面積比在SSP245情景下達20倍,SSP585情景下達45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北大西洋副極地海域成為未來海洋冷浪事件的“高地”,海洋冷浪總天數和平均持續時間都顯著高于其他海域。
圖1 2021-2070年SSP585全球變暖情景下,海洋熱浪(左列)和海洋冷浪(右列)指數的多年平均空間分布
上層海洋(0-700米)變暖是導致全球海洋熱浪增多而海洋冷浪減少的主要原因。全球變暖背景下,未來上層海洋熱含量仍持續增加,且混合層深度不斷變淺,促使海洋熱浪事件增多而海洋冷浪事件減少。北大西洋副極地海域的海洋冷浪高值中心與未來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的減弱有關:當AMOC減弱時,海洋向北的熱輸送減少,導致北大西洋副極地海域變冷,降低海表溫度,引發海洋冷浪事件。
圖2 2021-2070年SSP245全球變暖情景下,標準化后的北大西洋副極地海域(黑色框)海洋冷浪總天數與40°N處(紅色彩條線)AMOC指數的時間變化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Yao, Y., Wang, C*., Fu, Y. (2022). Global marine heatwaves and cold-spells in present climate to future projections. Earth’s Future, doi: 10.1029/2022EF002787.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2EF002787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