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劉延亮團隊與醫工所葛永帥團隊合作,在權威刊物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研究論文“PbI2-DMSO Assisted In-situ Growth of Perovskite Wafer for Sensitive Direct X-ray Detector”。 該成果聚焦鈣鈦礦直接型X射線探測器中鈣鈦礦晶片材料缺陷密度高、載流子傳輸效率低的科學問題,原創性地開發了一種鈣鈦礦晶體的原位生長技術,極大提高了鈣鈦礦晶片的光電性能,實現了高效直接X射線探測及掃描成像。本工作為制備高靈敏、高分辨直接X射線探測器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有望應用于未來高端醫療影像診斷和芯片無損檢測等領域。喻學鋒研究員、葛永帥研究員和劉延亮副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劉文俊碩士生和史桐雨博士生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線上截圖
論文鏈接:http://doi.org/10.1002/advs.202204512
X射線探測在醫學診療、安防檢查、工業無損檢測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目前商用的閃爍體間接X射線探測器存在二次光電轉化效率低、可見光色散等難以克服的問題,導致探測靈敏度低、輻射劑量高、空間分辨率差,無法滿足高端醫學影像、芯片檢測等領域的需求。相比之下,基于半導體材料的直接X射線探測器可通過一次光電轉換,直接將X射線轉換成電信號,因此可具有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探測靈敏度和空間分辨率。然而,目前常用的直接X射線探測半導體材料面臨對X射線吸收弱(硅、非晶硒)、熱穩定性差(非晶硒)、造價高昂(碲化鎘、碲鋅鎘)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其推廣應用。因此,發展新型高效半導體光電轉換材料是直接X射線成像探測器走向應用的關鍵。
近年來,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半導體憑借優異的本征性能,如重原子X光吸收、載流子遷移率高和壽命長等,在直接X射線探測領域備受關注。鈣鈦礦材料對X射線的探測靈敏度可達100000 μC Gyair-1cm-2,遠優于商用的硅、非晶硒、碲鋅鎘。通過簡單等靜壓方法制備的鈣鈦礦晶片尺寸和厚度可控,非常適用于直接X射線檢測。然而,鈣鈦礦晶片常常面臨晶體生長不完全、電荷缺陷密度高的問題,嚴重影響了X射線探測器的效率及工作穩定性。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之前的研究基礎,從提升鈣鈦礦結晶度、降低鈣鈦礦晶片缺陷密度出發,本研究工作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種PbI2-DMSO固體添加劑,促進了厚鈣鈦礦晶片的原位再生長,提高了材料的結晶度、降低缺陷密度、提高載流子遷移率和壽命。并且通過減緩鈣鈦礦的結晶過程,降低成核密度形成連續的大晶粒鈣鈦礦晶片,進一步促進器件表面晶界融合、提高電荷傳輸性能,從而獲得高效鈣鈦礦直接X射線探測器。探測器靈敏度可達1.58×104μC Gyair-1cm-2,最低可探測劑量可達410 nGyair s-1,并且用平面掃描的方式,實現了高清X射線探測成像。這項工作為鈣鈦礦材料開拓了新的應用方向,同時也為高質量鈣鈦礦晶片的制備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具有很大科學和應用價值。
該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深圳市杰青及中科院特別研究助理等項目的資助。
原位生長鈣鈦礦晶片用于高靈敏直接X射線探測
X射線探測掃描成像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