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與島礁生態全國重點實驗室、邊緣海與大洋地質實驗室閻貧研究員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工鐘廣見,在南海北部東沙群島海區海底泥火山噴發驅動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海洋和石油地質》)。副研究員于俊輝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王彥林為共同通訊作者。
海底泥火山活動大都由橫向構造擠壓或者沉積快速加載驅動。近年來調查發現,南海北部東沙群島海區發育大量海底泥火山。但該區新生代晚期經歷了強烈的構造隆升和沉積剝蝕(即東沙運動),既無明顯的橫向構造擠壓特征,也不具備沉積快速加載的條件,其泥火山活動無法利用傳統的驅動模式進行解釋。
研究團隊通過對東沙泥火山區同線采集的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儀(OBS)資料進行處理,獲得了深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和高精度速度模型。結果顯示,泥火山下方中生界內發育多個由油氣等流體充注形成的泥底辟構造,深地殼內存在由新生代晚期巖漿底侵和侵入形成的高速體,巖漿向上侵入至約9 km深度。根據海底泥火山活動與深部巖漿活動的時空一致性,推測東沙海區的泥火山噴發是由深部巖漿加熱驅動。深部巖漿底侵和侵入首先導致地表隆升和斷裂形成;其加熱作用同時加速了烴源巖內有機質的熱演化,促進油氣生成并顯著增加地層壓力,進而導致地層底辟;隨著泥底辟不斷發育和超壓形成,底辟內流體沿上覆斷裂向上運移,最終在海底噴溢形成泥火山。
該成果深化了對海底泥火山噴發驅動機制的認識,并為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氣資源勘探提供重要線索和科學依據。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和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等共同資助。
圖1 東沙群島泥火山區多道地震和OBS聯合測線CS-L1位置
圖2 CS-L1測線多道地震反射剖面(a)、地質解釋(b)和OBS速度剖面(c)
圖3 東沙海區深部巖漿加熱驅動型海底泥火山形成模式
論文信息:Yu J.,Yan P.,Wang Y.,Zhong G.,Chen C.,2025. Seismic evidence for magmatism-driven mud volcanism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81,107523.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25.107523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