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屬(Scutellaria L.)是唇形科的一個大屬,全世界約有350種,我國約有100種,全國各地均有該屬植物的分布,據記載廣東省有13種4變種。我國黃芩屬植物除少數種類如韓信草、黃芩為廣布種外,多數種類的分布區均較狹窄,僅分布于少數幾個省份,有些種類甚至僅見于模式產地,如變黑黃芩、赤水黃芩、囊距黃芩、狹管黃芩等。黃芩屬是分類上相對比較困難的一個類群,主要是由于對其花序形態這一關鍵特征的認識因人而異,一些種類僅依據模式標本描述,缺乏野外居群觀察,且一直以來用于分種的特征多為變異較大的性狀。自《中國植物志》出版以來鮮見對于該屬的修訂工作。該屬有一些種類是傳統中草藥,可用于治療炎癥、熱癥,如半枝蓮、滇黃芩、黃芩、并頭黃芩等。
陽春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是一個植物調查相當不充分的區域,隨著調查的深入,近幾年陸續有植物新種被發現,如陽江川苔草,陽春紫薇、陽春球子草、陽春珠子木、兩廣珠子木、陽春薹草、陽春蜘蛛抱蛋、木莢南天藤等。2023年3月10日,陽江市植物愛好者陳國棣先生和廣東省農科院徐曄春研究員在陽春市春灣鎮拍攝到一種黃芩屬植物,并采集活體寄到華南植物園。曾佑派博士初步研究后認為該植物為黃芩屬一疑似新種,并于3月18日親自前往春灣鎮考察。此行還在陽春市區附近的崆峒巖風景區發現黃芩屬另一疑似新種。此后,曾佑派利用工作之余,花費了近兩年時間從頭研究黃芩屬,幾近完整搜集該屬國產及毗鄰地區所產種類的文獻,通過網絡數據庫(CVH、GBIF、JSTOR以及各大國外標本館數據庫)和到館查閱該屬模式標本和普通標本,還通過植物圖像庫如PPBC、CFH熟悉該屬植物活體,最終確認陽春這兩種黃芩屬植物為新種,并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陽春黃芩(Scutellaria yangchunensis)和白毛黃芩(S. albovillosa)。
在形態上,陽春黃芩和白毛黃芩在體態、苞片形態和花色上均與南粵黃芩(Scutellaria wongkei)近似。基于南粵黃芩標本(包括模式標本)和多個野外居群的觀察,發現陽春黃芩與南粵黃芩的區別在于其葉和苞片邊緣具淺鋸齒或全緣,葉兩面僅沿脈被短硬毛,花冠下唇中裂片有深紫色斑點,而在南粵黃芩,其葉和苞片邊緣具圓齒,葉兩面密被短硬毛,花冠下唇中裂片白色。白毛黃芩與南粵黃芩的區別在于其莖和花序軸被直立開展的白色長腺毛,葉基部心形,花冠管基部彎曲處具一長約0.8 mm的囊狀距,花冠下唇中裂片亦有深紫色斑點,而在南粵黃芩,其莖和花序軸密被向上彎曲的小硬毛,花冠管基部彎曲處無囊狀距,花冠下唇中裂片白色。陽春黃芩與白毛黃芩的區別在于前者的莖和花序軸被向上彎曲的無腺短硬毛,葉和苞片邊緣具淺鋸齒或全緣,花冠管基部彎曲處無囊狀距,后者的莖和花序軸被直立開展的白色長腺毛,葉和苞片邊緣具圓齒,花冠管基部彎曲處具囊狀距。
相關研究成果以"Taxonomic studies on Scutellaria (Lamiaceae) from China (I): two new species from south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為題于7月24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分類學主流期刊Phytotaxa(《植物分類學報》)上。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標本館與鑒定中心曾佑派工程師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鏈接:https://phytotaxa.mapress.com/pt/article/view/phytotaxa.711.2.6
陽春黃芩(野外照)
陽春黃芩(解剖照)
陽春黃芩(主模式標本)
白毛黃芩(野外照)
白毛黃芩(解剖照)
白毛黃芩(主模式標本)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