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洞庭湖洪泛濕地的甲烷排放特征和水文環境影響,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科研團隊以洞庭湖南荻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采用渦度協方差方法評估了2019年至2021年洞庭湖南荻生態系統的甲烷排放通量,研究了洪水刺激甲烷排放的時滯效應,解析了甲烷排放與洪水期水深和氣溫的關系。論文近日發表于《農業與森林氣象學》。
大氣中甲烷濃度的增加是全球關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洪泛濕地是甲烷排放的熱點地區,但人們對洪水對甲烷排放的影響缺乏應有的重視。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洞庭湖南荻生態系統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其年際甲烷排放量為14.54 g CH4-C m-2 y-1;洪水淹沒顯著刺激甲烷排放強度,其刺激效應為0.054至0.177 g CH4-C m-2 d-1 之間,且洪水刺激甲烷排放存在明顯時滯效應;相比于單次洪水淹沒,高頻率的洪水淹沒可使甲烷排放量減少約46.2%至48.9%。此外,洪水期水深的增加以及空氣溫度的降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甲烷排放。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3.109677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