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還草是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和生態恢復的重要舉措。隨著植被恢復進程的持續推進,石漠化地區土壤表層形成了約1厘米厚的苔蘚層。這些苔蘚對下覆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質及其關聯的土壤碳氮積累的影響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科研團隊,以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區3種典型人工植被恢復方式——單一人工林、單一牧草地、人工林間作牧草的長期觀測樣地為研究對象,以無苔蘚覆蓋裸土和苔蘚覆蓋土壤為對照,分析了自然苔蘚、移植苔蘚和剔除苔蘚對土壤碳氮指標、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研究結果表明,試驗處理一年后,移植苔蘚增加了表層土壤可利用氮含量,剔除苔蘚減少了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和全氮含量;自然苔蘚、移植苔蘚、剔除苔蘚不同程度地減少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影響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苔蘚性質,受苔蘚調控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群落組成均是影響土壤碳氮積累的重要因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3.109127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