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波川村,遠處的小山峰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植被,一派山清水秀。山間的洼地種滿了牧草,足有一人多高。環江毛南綠峯種養基地里,圈舍中的肉牛正歡快地吃著飼料。“把牧草和粉碎的玉米、黃豆拌在一起制成飼料,不但成本低,還能提高牛肉的品質。”基地負責人譚成語說。
誰能想到,早在20多年前,波川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上隨處可見裸露的基巖,半山腰上薄薄的土層都被農民種上了玉米。波川村所在的位置是喀斯特地區最典型的一種地質形態——峰叢洼地,基巖裸露正是水土流失、出現石漠化傾向的外在表現。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形集中連片區,生態系統脆弱,曾經是貧困多發區。“很多國家對喀斯特地區的開發少,而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人們對生態系統的介入較多。將綠色生態幫扶與特色產業幫扶結合,讓保護與開發協同,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為喀斯特地區產業幫扶提供關鍵技術、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支撐的基本遵循。”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喀斯特站站長王克林說。
自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承擔環江縣的脫貧攻堅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已滿30周年。科研人員就退化生態系統人為調控、生態高值功能植物定向培育、有機物資源利用、退化土壤肥力提升、生態衍生產業等關鍵技術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先后培育出替代型草食畜牧業、特色經濟林果、中草藥等幫扶產業,有效帶動了西南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的農民增收致富。
譚成語算了一筆賬,種植飼草一年可以割6茬,每畝地產量達3萬多斤,可養1.5頭牛,每頭牛掙3000多元綽綽有余。若管護得當,每年每畝地可以給農民帶來4000—5000元的收入。譚成語養殖的牛每年出欄200多頭,帶動周邊的老百姓銷售肉牛1800余頭。他有多家門店,具備穩定的銷售渠道。
記者走進飼草地里,經過多年的養護,土地已逐漸變成黑色,這是土壤中營養成分逐漸豐富的表現。“我們采用保護性牧草種植以及豆科植物引種,提升土壤中碳、氮養分,發展牛、豬等草食畜牧業,讓牧草過腹還田。”王克林抓起地面上一層薄薄的苔蘚說:“種植牧草不需要翻耕土壤,苔蘚類植物可以形成一層‘生物結皮’,有效涵養水分。”
下南鄉古周村是科研工作者最早開展工作的村莊之一。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副站長曾馥平回憶,最初,一部分村民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出去后,人與地質環境的承載能力達到較為和諧的狀態,在進行土豆、辣椒、棗樹等多種嘗試后,種草養牛模式脫穎而出。
曾馥平說:“喀斯特地區降雨不均,季節性干旱嚴重、洼地內澇頻發。一到雨季,洪水能把樓房一層淹沒。玉米等糧食作物最多能在水里泡三四天,過去農民時常會面臨絕收的困境。飼草泡在水中可以存活一周,甚至地面植株死亡后,根系仍然保有生命力。”
目前,環江縣發展林下種草11萬畝、養殖肉牛10萬頭。“在村里的廣西南大門合作社帶動下,我每年要養13~14批蠶,每批養一張到一張半蠶種,每張蠶可出230~240斤鮮繭,平均一畝桑樹地的收入可達1萬元,我的年收入有10多萬元。”大才鄉新坡村平治屯村民韋介勤介紹。
種桑養蠶是環江縣另一大兼具生態修復、富民增收的幫扶產業。目前,環江縣桑葚園面積達20.2萬畝,年產鮮繭4萬噸,全縣有4.91萬戶農戶種桑養蠶,其中脫貧戶6234戶,農民養蠶收入達22億元。
如何將綠色幫扶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首先,要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環江縣委常委、掛職副縣長何尋陽表示,當下,種草養牛的生產方式仍較為粗放,農民收入易受牛肉價格波動的影響。下一步,環江縣將延長產業鏈,把牛糞加工成有機肥,同時預備引入紅蚯蚓,生產高端有機肥和保健品。
“1000頭牛一年生產6000噸牛糞,產出3000噸蚯蚓糞,加工成高端生物有機肥,能收入300萬元。將這一模式推廣到中小養殖戶,可有效拓寬增收空間。環江縣還引入屠宰工廠,針對肉牛不同部位進行分類銷售,打造高端食品。”何尋陽說,“我們從云南引進利用桑樹枝種植蘑菇的技術,探索用桑樹枝制作畜禽飼料,以及將秸稈、菌渣、蠶沙、豬糞、雞糞混合制作有機肥還田,發展循環農業。”
環江木論喀斯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貼著地面生長的小草,低矮的灌木,樹根深深扎進石縫中的喬木,盤旋在樹木上的藤蔓……層次豐富的植物,構成厚重的森林景觀。科研團隊的大型固定監測樣地就位于叢林深處。
“我們從頂級生態系統中找尋生態恢復的答案。”王克林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成功讓荒山變綠,但整體經濟效益不高。為了提高農民發展產業、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下一步要探索‘綠富’之路,篩選適合環江縣的高值物種和產業模式。”從保護區和其他地區引種的植物,如走馬胎、珍珠傘、地楓皮、板藍根等林下中草藥,金絲楠木、紅豆杉、小葉羅漢松等珍稀名貴植物,已經走進喀斯特站的試驗場地,并初步構建了示范基地。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