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完成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海洋學綜合調查航次考察計劃返抵廣州。此次共享航次歷時62天,航程12000多海里,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單位40余人,早早來到新洲碼頭,手捧鮮花,翹首期盼,迎接慰問出海科考隊員和船員。
在“實驗3號”職工食堂,首席科學家、船長、政委介紹了本航次有關情況。在南海海洋所副所長龍麗娟的提議下,大家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集體默哀,深切追思和緬懷在斯里蘭卡暴恐襲擊中遇難的科考隊員。龍麗娟充分肯定了全體科考隊員和船員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弘揚了攻堅克難、精誠團結的科考精神。她勉勵大家化悲痛為力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勇于承擔并出色完成海洋科考任務,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作出重要科技貢獻。
此次考察包括海流、溫鹽深、氣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要素等海洋環境要素測量,海底沉積物柱樣、浮游生物拖網采樣,收集了溶解氧、營養鹽、葉綠素等樣品。完成了84個大面觀測站位、分層拖網14站、生物拖網148站次、沉積物柱樣14站,收放潛標10套、布放浮標1套,投放表面漂流浮標25臺,累計獲得生物和化學樣品6000余份、測量數據150G左右觀測數據。通過相關數據和樣品分析,預期為東印度洋海域的赤道和赤道外環流動力學特征、海氣邊界層過程、大氣沉降、海洋沉積學特征、海洋酸化、海洋低氧和相關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觀測證據,推動相關成果產出。
“實驗3號”科考船
迎接科考船歸來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