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ckiu0"><s id="ckiu0"></s></strike>
<kbd id="ckiu0"><acronym id="ckiu0"></acronym></kbd>
  • <strike id="ckiu0"><td id="ckiu0"></td></strike>
    <ul id="ckiu0"></ul>
    科研進展
    • 華南植物園揭示轉錄因子相分離精確調控植物開花的分子機制
      相分離作為生物大分子在細胞內形成無膜結構,在生物體的發育和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植物光周期調控因子CONSTANS (CO)蛋白能夠與核轉錄因子NF-YB2和NF-YC9互作,共同激活開花關鍵基因FLOWERING LOCUS T (FT)的表達,進而促進植物成花轉換。而相分離在這個過程中是否發揮作用以及具體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生中心侯興亮研究員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繆巖松副教授通過合作研究揭示了相分離在植物開花過程中的具體調控機制。研究發現CO、NF-YB2和NF-YC9蛋白在植物中可形成相分離,為深入解析其具體的形成機制和調控功能,研究人員分別利用原生質體、體外實驗體系以及轉基因植株檢測這些轉錄因子對FT基因表達的調控。結果發現,CO蛋白在光信號響應下逐漸積累,并從擴散狀態形成聚集的滲透簇,這一過程依賴于B-box基序;而NF-YB2和NF-YC9與CO通過多價共組裝,維持CO液相凝聚體組裝狀態和轉錄活性,阻止CO抑制性慢擴散凝聚體的形成,后者會阻礙FT表達的激活。為了探明NF-Y因子如何維持CO/NF-YB2/NF-YC9凝聚體具有流動性,從而開花基因的轉錄激活。研究人員發現NF-YC9的內在無序區域(IDR)包含一個多谷氨酰胺(polyQ)基序,通過優化谷氨酰胺殘基重復次數能夠調節CO/NF-YB2/NF-YC9凝聚體的功能物質屬性,并影響CO的功能。CO/NF-YB2/NF-YC9識別特定的FT啟動子,形成的CO/NF-YB2/NF-YC9/FT凝聚體具有液相流體性,從而允許FT的轉錄激活。該研究揭示了相分離在植物成花轉換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闡明植物如何通過調控轉錄因子凝聚體狀態這一微妙的策略精確控制開花進程,為植物光周期成花途徑機制的認識提供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成果已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后黃翔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后馬智明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侯興亮研究員和繆巖松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廣州市科技計劃、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論文鏈接: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44318-024-00293-0?
      2024-12-04
    • 底泥板結對洞庭湖沉水植物退化的影響機制及恢復取得新進展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如大壩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湖泊固有的水文節律,使湖泊成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沉水植物作為湖泊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對維持湖泊生態系統的穩定起重要調節作用。自2010年來,洞庭湖沉水植被退化嚴重,部分區域甚至消失,對湖區生態環境健康構成較大威脅。自三峽大壩運行后,洞庭湖水文情勢巨變,旱季延長,落水期提前,使以前未暴露的湖底出露時間延長,在旱季出現了大面積的底泥板結現象。然而,有關底泥板結對沉水植被的影響以及特定水文條件改變后如何恢復是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特征。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如大壩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湖泊固有的水文節律,使湖泊成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沉水植物作為湖泊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對維持湖泊生態系統的穩定起重要調節作用。自2010年來,洞庭湖沉水植被退化嚴重,部分區域甚至消失,對湖區生態環境健康構成較大威脅。自三峽大壩運行后,洞庭湖水文情勢巨變,旱季延長,落水期提前,使以前未暴露的湖底出露時間延長,在旱季出現了大面積的底泥板結現象。然而,有關底泥板結對沉水植被的影響以及特定水文條件改變后如何恢復是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特征。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謝永宏研究員團隊依托洞庭湖站研究平臺,結合野外調查和受控實驗等方法,分析了底泥板結特性及對沉水植物生長的影響,同時探討了多種底泥修復措施對沉水植物生長的促進效果。研究結果表明:1)底泥板結后0~10 cm沉積物層的土壤特征發生了明顯變化,如:大顆粒團聚體(>2mm)的比例在板結底泥(63.93–85.88%)較未板結底泥(2.80–13.17%)顯著增加,土壤TN、TP和SOC含量有所上升,土壤pH有所降低;2)板結底泥中細菌和真菌的豐富度顯著高于未板結底泥,真菌群落結構主要受板結程度影響,細菌群落結構則主要受垂直深度的影響;3)底泥板結不利于沉水植物定植和建群,如降低了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減少了最大根長但增大了平均根徑,同時板結和水位的共同作用導致沉水植物整體根系變短;4)底泥修復措施對沉水植物生長的促進效果不同:一方面單獨底泥疏松處理可以增加沉水植物生物量,促進根系發育,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長和建群,另一方面底泥疏松+凋落物添加(如苔草、南荻)的聯合處理在不同生長型沉水植物間(如底棲型、直立型、冠層型)表現出特異性響應,如:疏松+苔草處理顯著提高了冠層型沉水植物(輪葉黑藻和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但對直立型沉水植物(龍須眼子菜和微齒眼子菜)而言是增大了根莖比。未來在恢復沉水植物時,可以根據沉水植物生長型不同采取針對性的底泥修復措施,以達到最佳效果。上述結果以Sediment hardening changes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of sediment and has potential effects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和Response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to multiple sediment remediation measures for hardened sediment為題近期分別發表在Plant and soil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和青年基金項目、湖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資助。洞庭湖底泥板結狀況和受控實驗平臺
      2024-12-03
    • 華南植物園發現木豆葉提取物可以治療牛皮癬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疾病,全球發病率約為2%。銀屑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表皮增厚、表皮上層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表皮微膿腫和中性粒細胞大量募集造成的炎癥性浸潤等。在我國云南思茅地區,木豆葉[Cajanus cajan (L.) Millsp]長期被用來治療多種皮膚性疾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戰略植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團隊研究發現木豆葉提取物(EXT)具有治療牛皮癬的潛力,并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闡明了作用機制。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中心博士后朱寶君和姚李媛等科研人員,首先以HaCaT細胞為研究對象,通過免疫熒光和熒光定量分析技術,發現木豆葉提取物可激活芳香烴受體AhR的相對表達并促進其蛋白核轉移,初步證明其可能具有治療牛皮癬的作用。隨后以咪喹莫特誘導的小鼠銀屑病模型為研究對象,通過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分析技術,闡明了木豆葉提取物通過下調多種趨化因子(Ccl2、Ccl20和Cxc5等)、炎癥性細胞因子(IL7a、Il19、Il22和Il23等)和角質形成細胞分化相關基因(Lce和Sprr家族基因),激活AhR及其下游調控基因(Cyp450家族基因),達到緩解銀屑病癥狀的目的。該研究為基于植物來源的天然產物抗銀屑病藥物的研發提供科學依據和物質基礎,也為木豆葉這一重要的生物資源的高值化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已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民族藥理學雜志》)。華南植物園博士后朱寶君和姚李媛為共同第一作者,趙麗云助理研究員和邱聲祥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ep.2024.119109)圖1. 木豆葉及主要菧類化學成分圖2. 木豆葉提取物對HaCaT細胞AhR及其下游調控基因CYP1A1的激活和促核轉移作用圖3. 木豆葉提取物(EXT)治療銀屑病的作用和潛在分子作用機制
      2024-12-01
    • 華南植物園真菌異養植物與菌根真菌的共生關系研究獲新進展
      植物與菌根真菌之間的互利共生(菌根)是植物-微生物共生互作的主要模式,它能夠促使植物積極響應并適應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從而進入新的生境乃至占領新的生態位,最終推動物種分化。真菌異養植物(Mycoheterotrophic plants)是植物-真菌互作驅動植物進化的經典案例,以其獨特的營養方式、與光合自養植物截然不同的進化方向備受關注。真菌異養植物沒有葉綠素,依賴真菌而生存,二者之間互作關系從祖先的互利共生轉變為寄生,且在這種關系轉變過程中往往發生真菌合作者的轉變,同時伴隨著真菌特異化的發生。真菌合作者的轉變使得真菌異養植物能夠拓展新的生態位,進入不同于光合自養祖先的生境(通常是陰暗、潮濕的森林地表層)并生存,進而發生物種分化,這也是植物-真菌互作推動植物多樣性分化的具體體現。真菌異養植物通常比光合自養植物具有更高的真菌特異性(Fungal specificity),即其只與較少的真菌形成互作關系,且這些真菌往往具有較近的系統發育關系。然而,當前對真菌異養植物的起源與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共生真菌轉變及特異化發生的生態機制仍困擾著眾多研究者。為探究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中心趙中濤副研究員利用真菌異養植物的模式植物類群-水玉簪屬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團隊對水玉簪屬各物種開展了廣泛采樣,通過高通量測序等手段,對水玉簪屬7個植物種、16個居群開展了伴生植物調查和微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真菌異養植物不依賴于特定的植物類群,而是能夠與絕大多數伴生植物形成互作關系以獲取真菌營養,且不同生境的共享真菌可能為其生境轉移提供了前提條件。研究進一步發現,導致真菌特異性形成的因素不僅是植物方營養方式的轉變,生境遷移也明顯促進了植物中真菌特異性的發生。相關研究結果以“Not only transitions in nutritional modes but also niche shifts facilitate mycorrhizal fungal specialization in?Burmannia”為題,發表在國際生態經典期刊Functional Ecology(《功能生態學》)。華南植物園趙中濤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張奠湘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文章鏈接: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365-2435.14706圖1. 水玉簪屬不同營養型植物。圖2. 水玉簪及其伴生植物中菌根真菌的系統發育結構。A.水玉簪不同物種中真菌群落系統發育結構;B.伴生植物中菌根真菌群落的系統發育結構;C.水玉簪與伴生植物中真菌群落的關系;D.水玉簪伴生植物中真菌群落的聚類結構。
      2024-12-01
    • 螯合鐵施加降低水稻鎘砷積累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鎘 (Cd) 和砷 (As) 在土壤中表現出強烈的生物毒性和較高有效性,容易在水稻中積累,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后影響身體健康,因而水稻中鎘砷污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已有研究表明螯合鐵施用可減少水稻籽粒中鎘的積累,但螯合鐵施加對鎘砷共同污染下水稻吸收積累鎘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鎘 (Cd) 和砷 (As) 在土壤中表現出強烈的生物毒性和較高有效性,容易在水稻中積累,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后影響身體健康,因而水稻中鎘砷污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已有研究表明螯合鐵施用可減少水稻籽粒中鎘的積累,但螯合鐵施加對鎘砷共同污染下水稻吸收積累鎘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黃道友研究員團隊采用盆栽試驗,研究了不同量EDTA·Na2Fe施用對土壤鎘砷有效性、根表鐵膜形成及其對鎘砷固定和鎘砷在水稻植株中轉運的影響。研究發現EDTA·Na2Fe通過降低土壤中鎘砷的有效性,提高根表鐵膜對鎘砷的固定,減少鎘從根表鐵膜到根系和砷從根系到籽粒的轉運來降低籽粒鎘和砷含量。研究還發現當EDTA·Na2Fe施用量為50 mg Fe kg-1時,籽粒鎘和砷同時降低效果最佳。該研究為稻田土壤鎘砷復合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減少水稻籽粒鎘和砷含量,減輕其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具有指導意義。該項研究近期以題為Effects of EDTA·Na2Fe on phytoavailability of cadmium and arsenic to rice (Oryza sativa L.)發表在TOP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碩士研究生張欣惠為論文第一作者,許超副研究員和黃道友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的共同資助。論文鏈接螯合鐵添加降低水稻鎘砷積累機制
      2024-11-27
    • 廣州能源所空氣源170℃工業蒸汽熱泵機組開發成功并完成驗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儲能技術團隊承接的2023年度東方鍋爐對外“揭榜掛帥”科研項目“適用于工業園區綜合能源項目的熱泵技術方案開發”在四川成都通過驗收。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儲能技術團隊承接的2023年度東方鍋爐對外“揭榜掛帥”科研項目“適用于工業園區綜合能源項目的熱泵技術方案開發”在四川成都通過驗收。廣州能源所馮自平科研團隊聯合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直接蒸發式熱泵蒸汽技術,解決了高溫高效雙側相變蒸發分離、寬溫域環境自適應性調節、級間循環熱量高效耦合、170℃蒸汽穩定制備控制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開發出適應﹣15℃-35℃環境溫度的空氣源170℃工業蒸汽熱泵機組,擴寬了熱泵的供熱范圍。本項目開發的示范機組經第三方機構測試,在環境溫度27℃條件下,制取蒸汽溫度為170±1℃,蒸汽壓力為0.77±0.1bar,平均制取蒸汽流量為1.034t/h,平均制熱量為759.89kW,平均耗電功率為478.4kW,平均COP為1.58。驗收會現場空氣源170℃工業蒸汽熱泵示范機組
      2024-11-27
    • 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咨詢》啟動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1月26號,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咨詢》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11月26號,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咨詢》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科學家印遇龍,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譚支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劉仲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歐洲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曉斌,山東科技廳黨組成員、山東創發院院長劉峰,山東棗莊市科技局書記、局長周慧,湖南林業科學院李昌珠院長,湖南師范大學李建中教授,亞熱帶生態所孔祥峰研究員,亞熱帶生態所科技處鄧正苗副處長,及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會議。會議由印遇龍主持。會上,譚支良介紹了參會人員并致歡迎詞,王曉斌、劉峰先后代表項目管理公司和山東省科技廳致詞。周慧就關于提高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的項目背景進行了介紹。鄧正苗表示,研究所將為本項目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服務。印遇龍、曾慶元、鐘永光、馬欣以及邵超峰等分別就項目和各課題內容進行了匯報。與會專家圍繞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科技發展引領產業發展的短板與問題,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印遇龍作總結發言,并部署了項目工作計劃。他強調,項目組成員要重視棗莊示范區的投入與建設,要發揮項目組各自優勢,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使項目研究成果始終圍繞項目的整體布局,進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團隊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棗莊落地,讓研究成果在棗莊充分發揮出科技引領作用,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會議現場合影
      2024-11-26
    • 廣州能源研究所在CO2和生物基呋喃共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新興固廢高值循環研究中心在生物質轉化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夏聲鵬博士、趙坤研究員和鄭安慶研究員等開發了一種雙金屬單源法合成的Zn-Mo-O/ZSM-5新型雙功能催化劑,有效地將CO2與2-甲基呋喃共轉化生成芳香烴,同時顯著減少積碳,開辟了可持續化學品生產的新路徑。相關研究成果以Co-feeding CO2 for Methylfuran Aromatization over Bifunctional Zeolite-supported ZnMoO4為題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新興固廢高值循環研究中心在生物質轉化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夏聲鵬博士、趙坤研究員和鄭安慶研究員等開發了一種雙金屬單源法合成的Zn-Mo-O/ZSM-5新型雙功能催化劑,有效地將CO2與2-甲基呋喃共轉化生成芳香烴,同時顯著減少積碳,開辟了可持續化學品生產的新路徑。相關研究成果以Co-feeding CO2 for Methylfuran Aromatization over Bifunctional Zeolite-supported ZnMoO4為題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該研究表明,Zn-Mo-O/ZSM-5雙功能催化劑不僅有效提高2-甲基呋喃和CO2轉化率(超過97%),同時也使得目標產物芳烴和一氧化碳的碳收率超過85%,副產物烯烴含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0.05%),催化劑上的積碳生成量從22.3%降至8.6%。 此外,CO2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反應的穩定性,穩定運行時間從 40 分鐘延長到 110 分鐘。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反射飛行時間質譜(SVUV-PI-ReTOF-MS)、13C同位素示蹤、原位漫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DRIFT)等先進表征技術進一步揭示了ZnMoO4/ZSM-5催化劑選擇性地調控反應中間體和反應路徑的作用機制。該研究為CO2和生物呋喃的共轉化提供了新思路。該論文第一作者是夏聲鵬博士、趙坤研究員、高云飛教授,通訊作者為王占東研究員和鄭安慶研究員。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ge.202420779
      2024-11-26
    • 廣州能源所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益相關方策略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碳資產研究中心蔡國田研究員團隊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益相關方策略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碳資產研究中心蔡國田研究員團隊在動力電池回收利益相關方策略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隨著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對動力電池的需求激增,導致鈷、鎳等稀有金屬資源的壓力增大,同時廢舊電池的處置也帶來了潛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被視為解決這些挑戰的有效途徑。該研究構建了一個包含地方政府、電池正極材料制造商和電池組裝制造商三方的演化博弈模型,結合系統動力學模擬方法,深入分析了動力電池回收中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機制,識別了影響其策略轉變的關鍵因素(圖1)。通過對政府補貼和懲罰力度、電池銷量、碳價格、歐盟電池法規影響系數、電動汽車制造商的低碳采購偏好等十個關鍵外生變量的影響分析,研究揭示了這些因素對企業策略選擇的影響程度和方式。圖1 動力電池回收三方演化博弈-系統動力學研究框架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的補貼和懲罰等政策手段在引導企業策略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過高的補貼(本研究中為超過210萬元人民幣)將導致正極材料制造商對補貼產生路徑依賴,削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市場因素,如電池銷量的增加和電動汽車制造商對低碳采購的偏好,顯著激勵了正極材料制造商采用回收策略,并鼓勵電池組裝制造商開發可回收設計。此外,歐盟電池法規的出臺、碳價格的上升以及將正極材料制造商納入碳交易體系,被識別為是促使企業采用電池回收策略的積極因素。圖2 系統演化路徑下各利益相關者策略選擇的變化該研究闡明了動力電池回收中行為模式和關鍵激勵因素的復雜互動,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參考。研究建議,政府應在政策制定中平衡短期激勵和長期企業自主性的培養,避免過度依賴補貼導致的“路徑依賴”問題,建議設置補貼的退出機制。對于高碳排放的正極材料制造商,建議將其納入碳交易體系,通過市場化手段促使其降低碳排放。與此同時,鼓勵電動汽車制造商在采購中優先選擇低碳足跡、可回收設計的電池,有助于提升電池包制造商采用可回收設計策略的積極性,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綠色轉型。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工程院項目等資助。相關研究成果以Deciphering Stakeholder Strategies in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Recycling: Insights from a Tripartite Evolutionary Game and System Dynamics為題,發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2174
      2024-11-25
    • 華南植物園揭示水壩有助于土壤有機碳固持及氮磷沉積固持及氮磷沉積
      紅樹林沉積物對碳固持和氮磷沉積起著重要作用,進而在調節全球變暖和吸附海洋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農業活動和水產養殖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水壩開始圍繞紅樹林濕地建設,導致這些區域的土壤和沉積物發生變化。然而,水壩建設對紅樹林濕地土壤碳積累和氮磷沉積的具體影響仍不清楚。為了解決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在珠江口開展了相關研究。研究團隊選取了一個自然紅樹林濕地(坦頭村)和一個被水壩圍繞的紅樹林濕地(南沙濕地公園)進行對比研究。為了明確水壩建設的影響,研究人員通過測定土壤剖面的210Pb含量,確定了水壩建設前后土壤的沉積深度。此外,研究還分析了水壩建設前后土壤系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碳、氮、磷含量。研究結果表明,在水壩建設之前,兩個紅樹林濕地的碳、氮、磷含量相近。然而,在水壩建設之后,被水壩圍繞的紅樹林濕地的碳、氮、磷含量顯著高于自然紅樹林濕地,表明水壩有助于土壤有機碳的固持以及氮磷的沉積。此外,比較兩個紅樹林濕地的土壤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發現,水壩顯著增加了土壤中碳的積累深度,這表明水壩未來將會持續促進碳的積累。本研究強調了濱海管理措施,特別是水壩建設,對紅樹林濕地碳積累和氮磷污染沉積的重要作用。這些發現為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以“Responses of depth-dependence of C:N:P stoichiometry to check dam in mangrove wetlands”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環境管理雜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研究生黃幸運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組長、小良站站長王法明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帶一路”國家與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項目的資助。圖1. 水壩對紅樹林濕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深度獨立性影響的概念圖圖2. 兩個不同紅樹林濕地土壤系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碳氮磷含量
      2024-11-20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 网友自拍区视频精品|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国产三级精品久久|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婷婷成人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呦系列在线看|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97国产精品视频观看一|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日韩深夜福利久久|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尤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永久免费精品影视网站| 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拍2021|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