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先進院 | 跨尺度理論體系揭示微生物基因流動的核心定量規律(MSB,eLife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水平基因轉移作為微生物進化與生態適應的核心驅動力,深刻影響著基因組結構、功能多樣性及群落動態,深入解析這一過程的調控機制,將為合成生物學和微生物組工程提供突破性的研究工具與理論框架。水平基因轉移作為微生物進化與生態適應的核心驅動力,深刻影響著基因組結構、功能多樣性及群落動態,深入解析這一過程的調控機制,將為合成生物學和微生物組工程提供突破性的研究工具與理論框架。然而,該領域仍面臨重大挑戰:微生物間通過質粒、轉座子和噬菌體等載體形成的基因流動網絡不僅結構復雜,更在生態演替過程中呈現動態變化特征。這種復雜性使得精確調控基因流動成為當前研究的難點,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這一復雜過程的基本定量規律缺乏理性認知。針對這一科學瓶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王騰研究員發表系列研究,構建了跨尺度研究體系:通過整合定量實驗、計算模型和組學大數據,從個體細胞、單一群落、集合群落三個復雜度層次,時空兩個維度,系統探索了水平基因轉移的定量規律。這一多尺度研究框架為理解微生物基因流動提供了全新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學支撐。5月1日,王騰研究員課題組在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Spatial entropy drives the maintenance?and dissemination of transferable plasmids"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首次將物理學中“熵”的概念引入微生物生態學,揭示了空間結構驅動基因水平轉移的普適機制。質粒作為可轉移遺傳元件,是抗生素耐藥基因(ARGs)傳播的主要載體,其擴散機制的研究對遏制耐藥性爆發至關重要。經典理論基于均勻混合環境假設,提出質粒維持需高轉移率閾值,但自然微生物群落普遍存在空間異質性(如生物膜、微塑料聚集),現有模型難以解釋復雜環境中質粒的穩定性。傳統理論預測與實際觀測的差距(如自然質粒轉移率常低于理論閾值)表明,空間結構對基因流動的影響尚未被充分解析,亟需建立整合空間異質性的理論框架。本研究通過構建集合群落動力學模型,結合實驗驗證與基因組大數據分析,揭示空間熵(量化空間異質性的指標)對質粒傳播的核心作用。理論模擬表明,空間熵越低(即空間異質性越高),質粒的擴散速度和全局維持能力越強。低熵環境通過增加局部細胞密度波動,提升了質粒的有效轉移率,從而突破了經典理論預測的質粒維持閾值,使得低轉移效率的質粒也能長期存在。在大腸桿菌的合成微生物群落中,人為調控空間熵(通過調整細胞密度分布)證實了低熵環境顯著提高質粒傳遞效率。進一步分析34,688個原核基因組大數據發現,攜帶生物膜形成相關基因(BFGs,低熵環境標志)的原核生物基因組中,質粒、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轉座酶和毒素/抗毒素系統基因更豐富,驗證了低熵環境促進可移動遺傳元件(MGEs)的進化優勢。?本研究首次將物理學“熵”概念引入微生物生態學,揭示了空間結構驅動基因水平轉移的普適機制,挑戰了均勻環境假設下的經典理論,為耐藥性傳播預測提供了新思路,推動生態學與進化理論的整合。實際應用中,提出通過調控環境熵(如破壞生物膜、減少微塑料污染)抑制ARGs擴散的策略,為公共衛生管理及微生物組工程提供了關鍵理論工具,為抗生素抗性管理提供新靶點(如干預生物膜形成)。此外,跨學科整合模型構建-實驗-大數據的方法,為解析復雜生態系統中的進化動力學樹立了范例。3月3日,王騰課題組在eLife上發表了題為“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undergoing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的研究論文。該工作基于多尺度微生物生態學模型,系統揭示了復雜微生物生態系統中多穩態的涌現機制。? 微生物群落在相同環境中常呈現不同的穩定狀態,但其多穩態的起源機制尚不明確。以往研究聚焦于物種互作和資源競爭,而水平基因轉移(HGT)作為微生物進化的重要驅動力,其作用長期被忽視。HGT通過可移動遺傳元件(MGEs)改變宿主生長速率和種間相互作用,可能重塑群落穩定性,然而HGT如何影響多穩態的形成仍缺乏系統性研究。理解這一機制對揭示微生物群落動態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構建數學模型,結合數值模擬分析HGT對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的影響。結果顯示,HGT通過促進物種間基因交流,顯著增加兩物種及多物種群落的穩態數量,尤其在生長速率相近且競爭激烈的物種中更為顯著;MGEs的表型效應(如增強生長或改變競爭強度)決定HGT對多穩態的促進或抑制作用,正向表型效應擴大穩態區域,而負向效應削弱;在抗生素選擇壓力下,HGT使耐藥基因擴散,創造新穩態;集合群落模擬表明局部多穩態通過空間異質性提升區域多樣性。研究還探討了稀釋率、質粒互作等參數的影響,驗證了模型的穩健性。本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HGT驅動微生物群落多穩態的機制,填補了生態與進化理論的空白。結果為預測群落狀態轉變(如腸道菌群失調)、設計微生物工程策略(如通過抑制HGT穩定有益群落)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闡明了局部多穩態對區域多樣性的貢獻,為生態保護和生物修復提供了新思路。這一框架將促進跨尺度微生物動態研究,助力精準調控復雜微生物系統。此前不久,王騰團隊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The evolutionary landscape of prokaryotic chromosome/plasmid balance”的研究論文。該工作解析了原核生物染色體/質粒平衡的多層次選擇機制,為質粒的演化動力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框架。質粒作為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可移動遺傳元件,在微生物進化、抗生素抗性傳播及病原毒力擴散中扮演核心角色。依據傳統達爾文進化理論,質粒的存續依賴于宿主表型選擇(如宿主生長負擔的降低),但近年研究發現,非表型選擇(如質粒自身復制效率、水平轉移能力)同樣顯著影響其穩定性。例如,人類腸道中廣泛存在的pBI143質粒雖無明確功能基因且面臨強選擇壓力,挑戰了傳統表型選擇范式。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單一選擇壓力,對兩種力量如何共同塑造染色體/質粒平衡缺乏系統性定量模型,尤其缺乏對代謝資源分配、宿主基因組規模等內在因素的動態解析。這一理論空白限制了對質粒多樣性的進化解釋,也阻礙了臨床耐藥基因傳播的精準干預。本研究構建了一個代謝通量模型,模擬染色體與質粒基因在細胞內資源競爭中的動態平衡。通過粗粒化隨機網絡和通量平衡分析,模型量化了表型選擇(宿主生長負擔)與非表型選擇(質粒自我維持能力)的強度,揭示二者隨質粒/染色體大小變化的權衡關系。模型預測了質粒進化中的“最優平衡點”,并通過分析NCBI數據庫中15,713個含質粒的原核基因組數據驗證:染色體增大推動質粒規模上限提升,而小質粒因非表型選擇壓力易被淘汰,與理論預測的進化景觀一致。該研究提出“多層次選擇”理論框架,首次將表型與非表型選擇的動態拮抗關系定量化,為質粒多樣性起源提供了普適性解釋。理論層面,模型揭示了原核生物基因組可塑性的進化邊界,即染色體規模通過代謝網絡復雜度調控質粒存續閾值,這為理解古菌-細菌質粒分布差異提供了新視角。實踐層面,研究對臨床控制耐藥基因傳播(如優化質粒干預策略)和合成生物學(如設計穩定工程質粒)具有應用價值。此外,研究強調代謝網絡復雜度對質粒動態的影響,為評估病原菌風險提供了新思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博士后薛文智(MSB共同一作,Communications Biology一作)和研究助理洪居懇(MSB共同一作,eLife一作)為系列論文的第一作者。這些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合成生物學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科研計劃等多個項目的支持。文章上線截圖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4320-025-00110-8圖1 本工作的核心研究思路文章上線截圖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99593.3圖2 水平基因轉移促進群落多穩態的涌現文章上線截圖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4-07167-5圖3 染色體與質粒基因在細胞內資源競爭與動態平衡理論
2025-05-08
-
華南植物園發現長期氮添加下氮飽和熱帶森林植物功能性狀趨于穩定
隨著全球氮沉降持續加劇,其對氮限制區域生態系統的影響已有廣泛研究和報道;然而,長期氮輸入如何塑造氮飽和森林中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態策略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研究團隊依托廣東鼎湖山長期氮添加實驗平臺(0、50、100、150 kg N ha?1 yr?1),系統分析了18年氮添加后氮飽和季風常綠闊葉中喬木、灌木、草本共8種植物的15項葉片和22項細根功能性狀響應。研究發現,長期氮添加對喬木、灌木和草本葉片(圖1)和細根功能性狀(圖2)均無顯著影響。葉片經濟譜比根經濟譜更能有效區分植物生活型;然而,長期氮添加沒有改變植物的養分獲取策略(圖3)。長期氮添加下植物葉片和細根性狀的表型可塑性均保持穩定,然而高氮添加導致草本葉片性狀的整合性上升和細根性狀的整合性下降。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氮添加下氮飽和森林中植物功能性狀可能趨于穩定,為基于植物功能性狀的模型預測長期氮沉降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同時也完善了氮限制生態系統中“性狀-環境”耦合關聯的傳統認知。相關研究以“Plant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are stable in a nitrogen-saturated tropical forest after 18-year nitrogen additions”為題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ant and Soil(《植物和土壤》)。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后余光燦為論文第一作者,鄭棉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5-07484-6圖1.長期氮添加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影響圖2.長期氮添加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細根功能性狀的影響圖3.氮添加處理下15個葉片(a)和22個細根性狀(c)的主成分分析。(b)和(d)分別是葉片和細根功能性狀的貢獻值
2025-05-09
-
亞熱帶生態所印遇龍院士團隊受邀發表關于外泌體與自噬交互作用的前沿論述
優質豬肉產品已成為養豬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追求目標。豬肉肌內脂肪含量和肌纖維類型組成是影響肌肉性狀的關鍵因素,肌肉和脂肪組織作為機體重要的代謝與分泌器官存在互作,外泌體作為介導細胞互作的媒介也因此被廣泛研究。優質豬肉產品已成為養豬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追求目標。豬肉肌內脂肪含量和肌纖維類型組成是影響肌肉性狀的關鍵因素,肌肉和脂肪組織作為機體重要的代謝與分泌器官存在互作,外泌體作為介導細胞互作的媒介也因此被廣泛研究。近期,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領銜的科研團隊受邀在國際期刊The Innovation Life發表題為Intracellular and intercellular crosstalk between exosomes and autophagy的前沿論述,并被選為期刊封面。碩士研究生李奇隆為第一作者,李鳳娜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論文聚焦“自噬依賴的分泌如何調節自噬”這一主線思路,立足于兩者的穩態作用,從細胞內和細胞間兩個維度,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外泌體與自噬的交互作用。在細胞內,兩者的聯系主要取決于多囊泡體和自噬體的命運走向以及自噬相關蛋白的囊泡轉運功能;在細胞間,供體細胞分泌的外泌體被靶細胞內化后,通過其內容物miRNA和蛋白激活或抑制自噬相關信號,并同時關注在細胞器層面的基于選擇性自噬而形成的自噬體與多囊泡體的相互關系及其分泌后如何去調節細胞器自噬,為理解肌肉與脂肪互作及營養素對胞內細胞器的命運決定提供嶄新思路。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U22A20516)、生物育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3ZD04072)和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CARS-35)等項目的聯合資助。論文鏈接外泌體與自噬的細胞內和細胞間交互機制
2025-05-09
-
廣州地化所?|?王寧、丁平等-SA:珠三角地區埋藏古森林消亡原因研究新進展
????沼澤森林可以提供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包括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珠江三角洲地區曾廣泛分布著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為優勢種的沼澤森林,在全新世晚期突然消失。關于珠三角地區水松森林消失的原因爭議很多。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寧、高級工程師丁平及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關于珠三角地區全新世中晚期植被演化的研究成果。提出古代戰爭及其帶來的人類活動激增事件對脆弱的沼澤森林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環境研究中經常被忽視的因素。圖1. 埋藏古森林野外照片。(左:高要剖面; 右:頂層成片的水松直立樹樁)????研究團隊結合孢粉記錄、14C年代學和沉積學等多種證據,揭示水松森林系統的消亡發生在距今約 2.1千年前(2.1 ka),與秦征百越(公元前221-214年)和漢征南越(公元前111年)的兩次戰爭行動相吻合。泥炭沉積上層保存有許多直立的水松樹樁,其頂部發現有燃燒痕跡(圖1),與漢征南越中火攻南越都城的歷史記錄吻合,用火事件也被當地碳屑重建記錄所佐證。此外,2.1ka開始,孢粉中禾本科植物及先鋒植物的比例顯著增加(圖2),印證了人類農業活動增強,可能是秦、漢帝國為鞏固戰爭成果進行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及引入先進農業技術的結果。這一結論與近海地球化學記錄中銅和鉛(人類活動相關金屬元素)的變化一致。圖2. 高要剖面的有機碳及孢粉重建記錄。????同時,孢粉結果的主成分分析揭示了水松種屬對人類活動極為敏感,而水松森林的消亡標志著人類活動導致的珠三角地區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開始。????此外,花粉和有機碳記錄顯示,珠三角地區在3.5ka和 4.2ka發生了兩次氣候事件,導致當地森林退化,但這類氣候影響的變化并未導致森林徹底消亡。4.2ka事件是廣為人知的全球性的極端氣候事件。而3.5ka事件很可能是未被發現的一個區域氣候事件,這一事件在低緯度和南半球地區的許多記錄中都有體現。該事件可能由深地過程火山活動引起,極有可能是距今 3550-3577 年前爆發的圣托里尼(Santorini)火山爆發的結果。????該研究不僅揭示了深地過程驅動的氣候變化對低緯度自然景觀的影響,更強調了戰爭導致的人類活動增強對脆弱生態系統的破壞力,有助于我們對過去環境變化原因復雜性的理解。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東省泰山學者計劃的支持。論文信息:Wang, Ning, Ping Ding, Xingfang Ding, Yongqiang Zong, and Weidong Sun. 2025. “Collapse of Fragile Chinese Swamp Cypress Forest.” Science Advances 11(17):eadt1736. doi: 10.1126/sciadv.adt1736.
2025-05-08
-
廣州地化所?|?胡仲發、鄧陽凡等-JGR:揭示塔里木及鄰域的地幔過渡帶界面性質及其對新生代再活化熱過程啟示
?地幔過渡帶(MTZ)是地球深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上下界面(410-km間斷面和660-km間斷面)的形態和厚度受到局部溫度、物質組分和水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因而刻畫其三維結構對理解地球內部物質循環、板塊俯沖過程以及地幔對流模式具有決定性意義,是揭示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重要窗口。?塔里木盆地作為中國最大的穩定克拉通,位于青藏高原、天山造山帶與帕米爾高原之間,其深部構造反映印度-歐亞板塊碰撞所引起的遠程動力學響應。因此對其MTZ的精細刻畫將為理解周緣板片俯沖、地幔對流模式等深部演化過程以及地球內部物質循環提供關鍵證據。然而,塔里木盆地內部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該區長期缺乏足夠的地震學觀測,導致前人在此開展的MTZ成像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天山造山帶以及帕米爾高原等周緣地帶,而對塔里木盆地下方的MTZ結構認知有限。?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仲發在導師鄧陽凡研究員指導下,通過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梁曉峰研究員等合作,利用最近部署的塔里木地震臺陣(TASTE)數據、結合周邊中國地震臺網及GEOFON和IRIS等公開臺網數據,共收集了334個地震臺站(圖1)的遠震波形數據,獲得超過48,000條高質量接收函數。通過共轉換點疊加成像技術,最終得到了研究區域410-km和660-km間斷面的深度和MTZ厚度。研究中分別使用區域和全球三維速度模型(區域體波速度模型,圖2d-2f和全球伴隨成像模型,圖2g-2i),對地殼和上地幔速度異常進行了系統校正。詳細的合成實驗以及實際數據測試,認為沉積層和地殼速度結構對MTZ厚度的影響很少。本研究同時利用速度擾動與MTZ厚度,使用最新參考文獻的實驗參數,聯合估算了區域的溫度異常和相對水含量分布。?研究結果(圖2)顯示整個研究區域的MTZ 結構有顯著橫向變化:天山造山帶西段和東段MTZ較薄,中段較厚,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似。與此同時,帕米爾和興都庫什地區表現出明顯不同的410-km和660-km間斷面深度,表明這兩個區域之間存在不同的板塊俯沖深度。塔里木地塊下方的MTZ呈現出明顯的橫向非均一性:塔里木東部和西部的MTZ較厚,可能源于已拆沉或俯沖斷離的巖石圈板片;而中部區域則表現出明顯減薄,對應的高溫異常(圖3)低于典型地幔柱所導致的異常值,結合古地磁證據和板塊運動歷史排除了MTZ減薄源自二疊紀地幔柱活動的可能性,認為是由向下俯沖的板塊引起的局部地幔上升流造成。此外,向下的板塊還將水引入 MTZ,導致塔里木大部分地區下方的水含量高于全球平均值(圖3)。這項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塔里木、天山、帕米爾、興都庫什以及青藏高原的深部動力學(圖4)過程以及新生代的再活化熱過程。?本研究給出了水含量的分布,但來源于地幔過渡帶溫度、水含量與厚度的經驗公式,受限于沒有考慮組分以及巖石物理實驗的不確定性,研究結果沒有對水含量進行更多的討論。未來課題組會根據溫度、組分、水含量對地幔過渡帶的影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圖1 本研究中使用的地震臺站和遠震事件的分布,臺站覆蓋塔里木及周邊天山、帕米爾等區域。圖2 (a-c)使用 1-D IASP91 模型計算的D410 和 D660 的深度,和MTZ厚度。(d-f)與(a-c) 相同,但使用區域體波速度模型(Koulakov, 2021)。(g-i)與(a-c)相同,但使用 GLAD-M25模型。(j-l)三個模型的均值。圖3 不同地區的溫度異常分布(a)和相應的水含量分布。圖4 塔里木MTZ動力學卡通圖。塔里木中部下方存在由周圍俯沖板塊引起的局部熱地幔上升流。?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B)(XDB0840200、XDB18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2479204)和地球深部探測與礦產資源勘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ZD1001103)的支持。?論文相關信息:Hu, Z., Deng, Y.*, Liang, X.*, Zhang, Z., Xu, M., & Yuan, X. (2025). The heterogeneous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Tarim craton and adjacent region: Insight into the thermal processes by the Cenozoic reactiv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30, e2024JB030831. https://doi.org/10.1029/2024JB030831
2025-05-12
-
廣州能源所在生物質轉化鈣單原子增強類芬頓氧化效率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能源器件解構過程往往伴隨大量阻燃劑、塑化劑、全氟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的發生。典型氯代有機磷阻燃劑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 phosphate, TCEP)具有化學穩定、長距離遷移、致突變性等性質,現有的吸附技術和光催化技術難以將其完全降解和低能耗修復。基于過二硫酸鹽(PDS)活化的類芬頓催化技術已經廣泛用于難降解污染物的去除,但仍存在活性位點聚集、傳質效率低等瓶頸。在資源循環和節能環保的背景下,亟需開發新的綠色技術應對二次污染(如TCEP污染)。新能源器件解構過程往往伴隨大量阻燃劑、塑化劑、全氟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的發生。典型氯代有機磷阻燃劑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 phosphate,TCEP)具有化學穩定、長距離遷移、致突變性等性質,現有的吸附技術和光催化技術難以將其完全降解和低能耗修復。基于過二硫酸鹽(PDS)活化的類芬頓催化技術已經廣泛用于難降解污染物的去除,但仍存在活性位點聚集、傳質效率低等瓶頸。在資源循環和節能環保的背景下,亟需開發新的綠色技術應對二次污染(如TCEP污染)。針對上述問題,廣州能源所城鄉礦山集成技術科研團隊提出將富含鈣、氮元素的廢棄蝦殼生物質轉化為兼具高比表面積和Ca-Nx位點的多孔生物炭載體材料,實現納米零價鐵(nZVI)的均勻分散負載和TCEP的快速吸附。結果表明,研制的鈣單原子生物炭負載納米零價鐵復合材料(Fe@Ca-N-C),通過TCEP吸附(Ca-Nx位點)和PDS活化(Fe位點)的協同作用實現了TCEP的高效去除(下圖);Ca-Nx位點對TCEP具有較高的吸附能(尤其是Ca-N1位點,-0.894 eV),高于Nx位點的10倍;Fe位點(Fe0和Fe2+)將PDS活化為表面鍵合的羥基自由基(HO?free),通過C-O鍵斷裂和C-Cl鍵羥基化完全去除TCEP,且在連續流動反應柱中運行72小時零檢出。本研究為鈣單原子應用和TCEP污染修復提供了理論與技術見解。Ca-Nx位點和Fe位點協同實現TCEP降解示意圖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相關研究以The isolated Ca-Nx sites in biochar boosting Fe catalyzed Fenton-like oxidation of Tris(2-chloroethyl) phosphate: Properties,mechanisms,and applications為題發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論文通訊作者為廣州能源所李良忠研究員,第一作者為陽宸煜研究實習員。論文連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5.125056
2025-05-12
-
南海海洋所?|?海龍科物種全球擴散與性狀創新演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在海龍科物種形態演化與地理擴散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hylogenetic diversifications linked to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global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of closed pouch fishes in Syngnathidae”為題,于2025年4月29日在線發表于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張穎懿、副研究員王信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員曲朦與研究員林強為共同通訊作者。海龍科魚類是一類具有獨特“雄性懷孕”特征的奇特物種,廣泛分布于全球熱帶和溫帶海域,因其奇特形態與繁殖方式而被視為研究全球擴散與定殖模式的重要旗艦類群。研究解析了海龍科物種的形態性狀演化及其祖先狀態變化。具有閉合育兒袋的海馬屬(Hippocampus)和海龍屬(Syngnathus)類群普遍展現出更高的物種多樣性和更廣的地理分布。復雜的育兒袋不僅能實現胚胎的氧氣交換與滲透壓調節,還增強了胚胎的生存概率。這一策略可能為海馬屬與海龍屬適應復雜的近岸環境提供了生理保障。此外,對海龍科物種的關鍵形態特征進行分析顯示,海龍和管口魚的吻部最長并且多活躍于水體中上層,適合捕捉游速較快的獵物;海馬類群頭部前傾,角度更大,有助于提高伏擊精度;同時具纏繞尾,便于附著在海草或珊瑚上完成捕食。這些特征在不同類群中曾多次獨立演化,體現了形態適應的多樣路徑與方向性。進一步譜系地理比較顯示,海馬屬與海龍屬物種具有不同的起源中心,但均在中新世期間經歷了廣泛的擴散事件。海龍屬起源于西大西洋,隨后逐步擴散至全球。擴散路徑受到洋流、氣候變化與地理障礙的共同影響,不同物種的擴散能力差異顯著。這一過程為理解海洋魚類的全球擴散與譜系分化提供了典型案例。本研究整合基因組、性狀和分布數據,揭示了海龍科類群在不同生態與地理背景下的全球擴散與性狀創新演化,為理解海洋魚類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新視角。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支持。論文信息:?Zhang Y., Wang X., Zhang Z., et al. (2025). Phylogenetic diversifications linked to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global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of closed pouch fishes in Syngnathidae. 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3:100137.??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59717/j.xinn-geo.2025.100137圖1?圖文摘要圖2?海龍科物種祖先狀態估計和系統發育分析圖3?海馬屬與海龍屬的物種分布與豐富度地圖
2025-05-12
-
廣州地化所?|?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固定化真菌-細菌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新技術”順利通過驗收?
2025年4月25日,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固定化真菌-細菌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新技術”在廣州順利通過驗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強出席會議并致辭,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持驗收會議。驗收會現場王強所長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的蒞臨指導表示衷心感謝,并簡要介紹了研究所在環境修復領域的科研布局及本項目的順利實施對研究所的重要意義。項目負責人羅春玲研究員系統匯報了項目研發歷程、核心成果及產業化進展。該項目取得兩大創新突破:一是創新性地建立了國際領先的高效石油類污染物降解微生物資源探查方法,突破了傳統微生物分離培養的局限,區別于依賴實驗室篩選的常規思路,從土壤原位體系出發,系統挖掘和利用具備實際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資源;二是研發了包封固定化技術,將高效降解真菌細胞包裹成固體菌劑,能有效提供營養支持,營造適宜微環境,避免與土著菌、噬菌體及有害物質的惡性競爭,大幅提升微生物存活力和降解穩定性。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總結報告、技術資料及財務審計報告,聽取了項目組的詳細匯報,并現場考察了菌劑標準化生產線,經過充分質詢與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承擔單位提供的驗收材料完整且規范,技術指標達到任務書要求,經費使用合理合規,全面完成了既定研究目標,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收。會前,專家組在項目參與單位慕恩(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娟、武云鵬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菌劑標準化生產線,對該項目所展現出的良好產業化前景給予了高度的期望與充分的肯定。本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標志著我所科研團隊在石油污染土壤綠色修復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為生態文明建設與污染治理協同發展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隨著固定化真菌-細菌修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與推廣應用,將有力推動我國土壤修復技術體系的完善,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2025-04-28
-
廣州地化所鮑厚銀、李杰等-AC:高精度Os同位素分析技術
?187Re-187Os(187Re通過β-衰變形成187Os)和190Pt-186Os(190Pt通過α衰變形成186Os)同位素體系作為重要的地球化學定年和示蹤手段,在研究地幔、金屬礦床、富有機質沉積地層和油氣藏年代以及示蹤核-幔物質交換、殼-幔相互作用及太陽系早期演化等領域展現出其他親石性同位素體系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 187Re-187Os同位素分析測試手段已相當成熟,然而,190Pt-186Os 同位素分析測試方面仍極具挑戰,這主要是因為地質樣品中鉑(Pt)和鋨(Os)的含量極低,而190Pt的天然豐度比較低(為0.0014%),且其半衰期極長(4.495 × 1011?years),因此,地質樣品中的186Os /188Os的變化范圍非常小,這就要求186Os /188Os測試精度極高(外部精度優于8 ppm)。?在過去的幾十年中,Carius管溶樣法因其溶樣的密閉性和低空白的特點,成為Os同位素分析最為廣泛的樣品消解方法。由于Carius管單次樣品消解量有限,為了達到高精度186Os /188Os分析,需要富集足夠量的Os。對于Os含量低的樣品,往往需要使用多只Carius管進行樣品消解,這不僅耗時,還增加了操作難度。此外,锍鎳火試金具有取樣量大的優點,通常被用于Os的富集以進行同位素分析,但其捕集劑(锍粉和鎳粉)具有較高的本底,這也極大地限制了該方法在Os同位素分析中的應用。目前Os的質譜測定主要是采用負離子熱電離質譜(N-TIMS),Os以OsO3-的形式被檢測,然而,由于存在氧同位素的多原子干擾問題(如184Os16O218O和184Os16O17O2對186Os16O3的干擾),不同的氧同位素干擾校正方法會對186Os /188Os比值產生較大的影響(21 ppm)。?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鮑厚銀在李杰正高級工程師的指導下,建立了銻試金預富集Os的方法,實現了高精度186Os/188Os和187Os/188Os同位素比值測定(圖1)。銻試金方法具有取樣量大的優點,一次可以富集20~40g樣品。銻試金以Sb2O3作為捕集劑,在高溫熔融階段,Os會進入到銻扣中,從而實現對Os的富集,形成的銻扣還可以通過灰吹的方式進一步縮小銻扣的體積,便于后續的化學分離。我們通過SbCl3水解制備Sb2O3的方法,獲得了高純的Sb2O3捕集劑,極大降低了空白,并使用高純石英坩堝進行實驗,成功將全流程Os本底控制在<10pg的水平,較傳統方法降低了兩個數量級(圖2)。圖1. 高精度186Os/188Os,187Os/188Os分析流程圖2.銻試金Os空白?在Os同位素測試中,儀器靈敏度是實現高精度Os同位素測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采用了Nu plasma 3(Aridus Ⅲ+1012Ω放大器)和Neptune plus(配置Aridus Ⅱ+ 高靈敏度組合錐)兩種型號的MC-ICPMS。其中,Nu Plasma 3和Neptune plus的靈敏度分別達到564 v/ppm和1226 v/ppm。此外,為了有效克服Os記憶效應對測試結果的影響,我們還采用2% 鹽酸-乙醇混合試劑作為清洗液,在3分鐘之內即可將Os的信號降低至背景值, Os參考標樣(DROsS)的多次測量結果的外精度均優于8ppm(2SD)(圖3)。利用建立的化學富集和質譜測量技術,我們對國內外地質標樣進行了高精度Os同位素測定,其中WPR-1和GPt-5的測定結果與前人報道的一致,并首次報道了4個國內巖石標樣(GPt-6,GPt-4,GPt-3,GBW07102)的Os同位素組成,186Os/188Os的測試精度均優于8ppm (2SD)。該分析技術為低Os含量的地質樣品的186Os/188Os和187Os/188Os比值分析提供了一種簡便、高效的方法,也為190Pt-186Os同位素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圖3. N-TIMS和MC-ICPMS (Nu Plasma 3、Neptune Plus)對DROsS Os溶液標準186Os/188Os測量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分析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該研究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論文信息:Bao?Houyin(鮑厚銀),Li Jie*(李杰),Ni Wenshan(倪文山),Wang Tiantian(王甜甜),Shen Nengping(沈能平),Chu Gaobin(初高彬),Liu Jingao(劉金高),Liu Junjie(劉俊杰),Xu Jifeng(許繼峰). High-Precision Determination of 186Os/188Os and 187Os/188Os Isotope Ratios via an Antimony Fire Assay and Multi-collector ICP–MS.?Anal. Chem.?2025,97,14,8048–8055?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5c00563.?
2025-05-06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生物質化學鏈氣化制汽柴油關鍵技術與示范”和“生物質高效分離并解聚制備結構單元關鍵技術” 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
4月29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專項“生物質化學鏈氣化制汽柴油關鍵技術與示范”和“生物質高效分離并解聚制備結構單元關鍵技術”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蔣劍春,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材料能源處處長何京東,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呂建成,廣州能源所副所長黃宏宇、孫永明、袁浩然,責任專家武漢大學定明月教授、四川大學李乙文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秦培勇教授,咨詢專家東南大學馬隆龍教授、河南農業大學張全國教授、常州大學雷廷宙研究員、東南大學肖睿教授、廣東工業大學王鐵軍教授、桂林理工大學何方教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任強強研究員以及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項目骨干等50余人參加會議。廣州能源所科技處副處長黃振主持會議。4月29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專項“生物質化學鏈氣化制汽柴油關鍵技術與示范”和“生物質高效分離并解聚制備結構單元關鍵技術”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蔣劍春,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材料能源處處長何京東,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呂建成,廣州能源所副所長黃宏宇、孫永明、袁浩然,責任專家武漢大學定明月教授、四川大學李乙文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秦培勇教授,咨詢專家東南大學馬隆龍教授、河南農業大學張全國教授、常州大學雷廷宙研究員、東南大學肖睿教授、廣東工業大學王鐵軍教授、桂林理工大學何方教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任強強研究員以及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項目骨干等50余人參加會議。廣州能源所科技處副處長黃振主持會議。呂建成在致辭中指出,此次廣州能源所牽頭承擔的兩項重點研發項目,是落實研究所“十四五”規劃中生物質高值化利用方向的重要成果。他表示,研究所將壓實承擔單位法人責任,并做好項目管理與協調、支撐與服務等工作,保障項目順利實施。何京東對項目啟動表示了熱烈祝賀,并肯定了廣州能源所在生物質能源領域的技術優勢與長期積淀。他強調,此次獲批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深度契合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雙碳”戰略行動計劃,并表示推薦單位會持續為項目實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確保項目高效、高質量完成。會上,項目負責人李孔齋教授、廖玉河研究員以及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從背景與研究思路、目標與任務分解、進度安排與經費分配、組織與管理機制、成果形式及評測等五方面進行了詳細匯報。專家組經質詢與討論后一致認為,項目目標明確,研究內容全面,實施方案合理,技術路線可行,任務安排合理,保障措施完善,一致同意兩個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論證。同時專家組也建議項目需進一步強化課題間協同聯動,優化階段性目標節點設計,注重全鏈條技術驗證,加快形成可推廣的示范成果。“生物質化學鏈氣化制汽柴油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牽頭,聯合昆明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10家單位協同開展攻關。“生物質高效分離并解聚制備結構單元關鍵技術”(青年科學家)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牽頭,聯合東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3家單位協同開展攻關。“生物質化學鏈氣化制汽柴油關鍵技術與示范”啟動會現場“生物質高效分離并解聚制備結構單元關鍵技術”啟動會現場
2025-04-30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
一级做a爰黑人又硬又粗免费看51社区国产精品视
|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国产精品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ohd|
免费播放美女一级毛片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老司机免费午夜精品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
99re最新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果冻传媒
|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欧无码精品无码有性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青青草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