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ckiu0"><s id="ckiu0"></s></strike>
<kbd id="ckiu0"><acronym id="ckiu0"></acronym></kbd>
  • <strike id="ckiu0"><td id="ckiu0"></td></strike>
    <ul id="ckiu0"></ul>
    科研進展
    • 華南植物園發現北方獐牙菜功效成分Bellidifolin可改善高脂飲食引發的肥胖
      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如高脂血癥、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自1975年以來,全球肥胖率增長近三倍,約6.5億成年人受其困擾。高脂飲食(HFD)是誘發脂代謝紊亂的關鍵因素,但現有干預手段效果有限,亟需開發新型天然療法。北方獐牙菜(Swertia diluta)主產在我國陜北延安地區,在當地長期作為傳統草藥和食材,用于緩解肝膽疾病及高脂血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戰略植物資源保育與利用科研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北方獐牙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Bellidifolin(BEL)可通過調控腸道菌群和膽汁酸代謝,顯著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及相關代謝異常。研究團隊通過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HPLC-MS/MS)從北方獐牙菜提取物中鑒定出25個氧雜蒽酮類化合物,結合網絡藥理學分析,發現其與脂代謝和動脈粥樣硬化通路密切相關。其中,BEL顯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減輕了肝臟的脂肪變性和炎癥損傷。同時,它有效降低了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乳桿菌科(Lactobacillaceae)等促炎菌群的豐度,增加了擬桿菌門(Bacteroidota)等有益菌的比例,從而改善了腸道微環境。此外,BEL通過上調CYP7A1增強了肝臟膽汁酸的合成,通過抑制ASBT和OSTα/β而減少了腸道中膽汁酸的重吸收,促進了糞便排泄,并降低了肝內脂質的沉積。相關研究成果以“Bellidifolin, a constituent from edible Mongolic Liver Tea (Swerita diluta), promotes lipid metabolism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in mice during high fat diet-induced obesity”為題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Food Bioscience(《食品生物科學》)。華南植物園博士后艾克拜爾·居買為第一作者,邱聲祥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團隊核心成員包括李百琳助理研究員和趙麗云副研究員等。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bio.2025.106562圖1. BEL的改善脂質代謝和肝損傷作用圖2. BEL促進脂質代謝和減肥的潛在作用機制
      2025-04-23
    • 華南植物園揭示橡樹物種局地適應性形成的遺傳基礎
      物種如何通過遺傳變異實現局地適應(Local adaptation)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命題。傳統研究多依賴單一參考基因組和短讀長測序技術,難以全面解析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nts,SVs)等復雜遺傳元件。研究表明,SVs能顯著調控環境脅迫響應基因表達并驅動表型分化,但因其檢測難度,長期成為適應性進化研究的“盲區”。隨著長讀長測序技術的發展,整合多個體高質量組裝的泛基因組(Pan-genome)圖譜為系統性挖掘SVs提供了全新范式,已在擬南芥、水稻等模式物種中揭示SVs與適應性性狀的深層關聯。然而,針對壽命長、雜交頻繁的森林樹種,泛基因組資源仍極度匱乏,嚴重制約適應性進化機制的解析。殼斗科櫟屬植物作為北半球森林生態系統的優勢類群,憑借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和顯著的種間雜交特性,成為研究適應性進化的理想體系。其中,東亞特有近緣種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與麻櫟(Q. acutissima)自新近紀晚期分化后,形成從溫帶至亞熱帶的環境適應梯度。兩者在長期同域共存中頻繁發生基因交流,群體遺傳學證據表明,基因滲入可能通過傳遞有利變異促進其局地環境適應。然而,既往研究受限于單一參考基因組和短讀長數據,既未能揭示SVs的適應性貢獻,也缺乏對關鍵區域跨物種選擇機制的實證。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進化與保護研究團隊聯合植物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瑞典農業大學和于默奧大學等單位,首次構建了包含22個栓皮櫟個體的泛基因組圖譜,系統鑒定了54萬個高質量結構變異,闡明SVs與SNPs在氣候適應性中的功能互補機制。基于栓皮櫟與麻櫟全基因組重測序數據,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掃描和基因型-環境關聯分析,鎖定染色體9上250 kb的Chr9-ERF區域(含8個串聯重復的AP2/ERF逆境響應基因)為兩物種平行適應進化的核心區域,并利用溯祖分析證實該區域源自麻櫟的基因滲入。該研究不僅填補了林木泛基因組資源空白,也為解析雜交背景下物種快速適應機制提供了理論框架,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森林適應性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研究成果以Pan-genome analysis reveals loc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driven by introgression in oak species為題近期發表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學與進化》)。華南植物園王寶生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梁藝燁博士、劉輝博士及林瓊瓊(博士在讀)為共同第一作者。植物研究所郭亞龍研究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劉建鋒研究員、華南植物園曠遠文研究員、瑞典農業大學Pa?r K. Ingvarsson教授、瑞典于默奧大學趙偉博士等人對本研究做了重要貢獻。研究獲廣東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旗艦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后面上基金資助。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088圖1.?22個栓皮櫟個體的基因組組裝與泛基因組分析圖2.?栓皮櫟和麻櫟的遺傳分化及群體歷史圖3.?栓皮櫟(左)和麻櫟(右)局地適應性進化的基因組基礎
      2025-04-23
    • 深圳先進院等揭示細菌感染新規律 開發力學抗菌新策略
      細胞邊緣為何更易被感染?上皮細胞層是人體抵御外界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在維持身體正常狀態、保護屏障和抵抗感染的過程中,其形狀和結構會不斷發生變化。研究發現,細菌能夠通過識別器官組織的幾何特性以破壞細胞層的保護作用并引發感染擴散。雖然理解清楚組織器官幾何特性調控細菌感染的具體機制對開發新型抗感染療法具有關鍵意義,但這一科學問題尚未得到充分揭示。4月2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術強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奎團隊、北京大學研究員黃建永團隊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最新研究:團隊通過跨學科協同創新,從“器官幾何結構特征-細胞力信號轉導-病原菌感染”互作機制出發,首次揭示組織形態特征調控細菌感染的新規律。同時團隊提出了基于力敏感離子通道蛋白Piezo1的抗菌策略,為抗菌藥物提質增效、降低毒副作用和指導合理用藥提供了潛在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前景。力學導航揭秘細菌“精準打擊”研究團隊通過結合微生物學、力學生物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發現,細菌感染并非隨機發生,而是受到宿主組織力學特性的精準控制。通過構建不同組織形態的上皮細胞層模型,探究病原菌與其互作的時空動態過程,團隊揭示了多種病原菌上皮單層中的空間感染規律并非傳統認為的隨機分布,而是呈現出明顯的“邊際效應”,這種感染模式與細胞層的致密程度直接相關——結構越緊密的細胞層,其邊緣區域越易被細菌侵襲,且這一規律不受細胞種類或培養條件影響,打破了傳統認為細菌隨機分布的觀點,表明不同組織形態對細菌感染的空間分布具有重要調控作用。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力學分析模型發現,在上皮細胞層中,細胞牽引力與細菌感染具有高度協同性,高牽引力的細胞邊緣區域更容易被細菌入侵。就像橡皮筋拉伸時兩端受力最大,細胞層邊緣因幾何限制產生的“強拉力”,成為了細菌攻擊的“熱點區域”,這一發現為理解細菌感染的空間選擇性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鎖定”了關鍵蛋白--力敏感性離子通道蛋白 Piezo1的作用:當細菌開始入侵時,這種能感知牽引力的蛋白會像磁鐵一樣聚集到感染部位,形成特殊的囊泡結構。這些囊泡就像“信號放大器”,把細胞受到的牽引力轉化為“生化信號”,促使更多細菌在邊緣區域聚集感染。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力學因素“指揮”細菌攻擊位置的精細調控,還指出了一個全新治療方向——通過干擾細胞的力學感應系統(比如阻斷Piezo1蛋白的功能),可能開發出阻止細菌精準定位感染部位的新型藥物策略。宿主導向抗菌新策略,精準給藥破解腸道感染難題研究團隊基于以上“力學感應開關”--Piezo1蛋白調控細菌感染的核心發現,創新性提出“力學導航抗菌”雙效策略。第一步靶向力學信號源頭:嘗試將Piezo1作為抗菌靶點,并發現抑制Piezo1的表達和激活均能明顯降低感染組織中的細菌載量。第二步構建“仿生戰場”:建立仿生3D腸道芯片精準復現腸道隱窩結構(類似腸道褶皺深處的隱蔽角落),發現消化道細菌傾向于在隱窩結構中富集,以在感染過程中隱匿在胞質中躲避抗菌制劑的殺傷作用,使傳統藥物難以有效滲透。為此,團隊開發了靶向隱窩結構的“細菌替身”納米遞藥系統——就像“特洛伊木馬”般,這些納米顆粒外殼模擬耐藥菌的表面特征,內核裝載抗生素。該藥物遞送系統不僅能夠在物理空間上精準靶向感染位點、實現藥物的空間精準遞送,還能提升抗菌藥物在隱窩結構的局部濃度,提高對耐藥菌(如MRSA和VRE)感染的療效,這種“斷其信號源+精準送彈藥”的力學導航療法,為應對耐藥菌感染提供了增效減毒的新范式。近年來抗生素研發的枯竭加劇了細菌耐藥性對于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亟需從多元角度開發新型的抗菌策略。傳統的抗菌制劑研發過程通常僅關注對于細菌的殺傷效果,該研究突破了傳統“以菌為本”的研發思路,轉向“宿主導向”的新模式。該治療策略顯著提升了抗生素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療效,不僅豐富了合理用藥手段,也為應對全球耐藥危機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文章上線截圖圖1:細菌感染多細胞單層呈現的“邊際效應”圖2:宿主細胞單層結構調控細菌感染示意圖
      2025-04-22
    • 廣州健康院發現調控線粒體趨核分布的關鍵因素,揭示多能干細胞重編程新機制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與廣州醫科大學項鴿團隊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erinuclear Mitochondrial Clustering for Mesenchymal-to-Epithelial Transition in Pluripotency Induction的文章,鑒定Oct4是介導多能性獲得過程中線粒體趨核分布的關鍵因子,揭示線粒體趨核分布通過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而調控間充質-上皮轉化(MET)的新模式。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與廣州醫科大學項鴿團隊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erinuclear Mitochondrial Clustering for Mesenchymal-to-Epithelial Transition in Pluripotency Induction的文章,鑒定Oct4是介導多能性獲得過程中線粒體趨核分布的關鍵因子,揭示線粒體趨核分布通過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而調控間充質-上皮轉化(MET)的新模式。這一發現進一步擴展了線粒體重塑,特別是線粒體的亞細胞定位變化在多能干細胞獲得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該研究是4月9日劉興國與應仲富團隊在Nature Metabolism發表的關于線粒體未折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調控MET這一細胞可塑性的持續性工作。多能干細胞的發現是現代醫學的大事件,對于基礎和臨床研究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上個世紀多能干細胞誕生以來,人們已經通過觀察認識到,與體細胞相比,早期發育的卵子和各種多能干細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細胞核周圍有明顯的線粒體分布。然而核周分布的線粒體對于干細胞的命運決定有何作用,這一世紀謎題一直沒有答案。團隊首先發現在三因子(Oct4,Sox2,Klf4)誘導的體細胞重編程早期第三天開始,線粒體呈現趨向細胞核周圍運輸,并一直維持趨核分布。同時發現三個轉錄因子中,只有Oct4可以介導線粒體趨核。Oct4是多能干細胞的標志,它在多能干細胞中的高表達可以激活干細胞多能性維持所必須的編碼蛋白和非編碼RNA。隨著干細胞的分化,Oct4的表達水平會迅速下降。劉興國團隊的發現表明,Oct4是介導體細胞重編程中線粒體趨核運輸的關鍵因子,暗示ESCs(胚胎干細胞)中的線粒體趨核分布也離不開Oct4的調控作用。轉錄組測序結果也表明,SKO(Yamanaka因子Sox2/Klf4/Oct4三因子)和Oct4單因子都可以激活線粒體趨核運輸相關復合物的活性,從而激活了線粒體的趨核運輸。基于此,團隊通過RNA干擾抑制了線粒體趨核運輸關鍵亞基Dynein的活性,發現體細胞重編程被抑制了。此外,Drp1介導的線粒體分裂也會影響線粒體的趨核分布。初步研究表明,線粒體趨核分布調控了MET標志蛋白E-cadherin的表達,從而調控了MET的順利進行。進一步研究表明,線粒體趨核主要是通過激活了Wnt/β-catenin信號,β-catenin不是通過進入細胞核發揮作用,而是通過直接調控了MET的關鍵蛋白E-cadherin的穩定性而參與了MET的進行,從而最終調控多能性獲得。這項研究揭示了在體細胞重編程進程早期,線粒體會呈現趨核分布,這對于體細胞重編程的順利進行不可或缺。線粒體的趨核分布主要是通過激活了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而上調了β-catenin的蛋白表達量,上調的β-catenin可以通過提高MET標志蛋白E-cadherin的穩定性進而參與了MET的調控。間充質-上皮轉化(MET)和上皮-間充質轉化(EMT)在胚胎發育、組織再生和癌癥轉移發揮作用,所以線粒體趨核調控MET具有廣泛的發育和病理意義。線粒體在細胞骨架上運動,與細胞核的關系,是“吾棲絲路頭,卿立絲路尾”,在多能性的情況下,讓線粒體“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趨核到細胞核的身邊。本研究發現了線粒體趨核調控MET的新機制,豐富了線粒體重塑調控多能性獲得的新功能,有望為線粒體重塑調控細胞命運的理論創新提供參考。本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和香港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及廣州市科技項目等支持。論文鏈接?圖?線粒體趨核運輸通過調控間充質-上皮轉化影響干細胞多能性獲得
      2025-04-22
    • 亞熱帶生態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中低產稻田減障提質與產能提升關鍵技術”召開2025年度課題推進會
      4月16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中低產稻田減障提質與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課題推進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課題負責人吳金水研究員、各子課題負責人和項目骨干等參加會議。4月16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中低產稻田減障提質與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課題推進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課題負責人吳金水研究員、各子課題負責人和項目骨干等參加會議。會上,5個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就潛漬和瘠薄型中低產稻田障礙消減技術研發、抗逆品種篩選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構建的實施進展與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等進行匯報。吳金水圍繞各子課題內容和任務、總體指標完成情況作總結發言,并對2025年度的重點工作進行部署。他肯定了課題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各子課題要加快推進考核指標的完成,布局典型示范區建設和應用效果評價工作,重點圍繞潛漬和瘠薄稻田改良,系統凝練可量化、可推廣的核心標志性成果。本次會議總結梳理了課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進行了調整和布局,為后續課題的驗收結題奠定了堅實基礎。該課題最終將形成潛漬和瘠薄型中低產稻田障礙消減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并進行推廣示范,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體現。會議現場參會合影
      2025-04-18
    • 南海海洋所?|?研究揭示全球海洋熱浪動態演變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實驗室(LTO)、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GOCRC)以及廣東省海洋遙感重點實驗室(LORS)的王春在研究員團隊,以時空聯動視角識別并追蹤了全球無冰帶海洋熱浪(MHW)的時空結構與動態移動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碩士研究生任杰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王春在為通訊作者,副研究員姚玉龍為共同作者。以往針對MHW的研究通常將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分開,只關注特定區域內MHW的時間變化特征,或某一特定時段內的空間變化。然而,多數MHW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消亡”,并在空間上延展或移動的動態過程(圖1)。因此,本研究從時空三維視角(時間×經度×緯度)出發,首先構建了一種識別時空連續型MHW新方法(Spatiotemporally Continuous Marine Heatwaves,SCMHWs),然后依據持續時間(D)、面積(A)和強度(I)三個維度是否極端(N: Normal;E: Extreme),將SCMHWs分為8個類型,并探究了主要類型時空移動特征。該研究旨在以時空聯動的視角揭示全球海洋無冰帶范圍內時空連續海洋熱浪的時空結構與動態特征。1982-2022年全球共有6605個SCMHWs被識別,其中DNAEIN,DNANIE,DEAEIN和DEAEIE型發生頻繁,強度較高的區域主要出現在西邊界流及其延伸體區域、厄加勒斯溢流區、赤道中東太平洋區域等(圖2)。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強度處在高風險等級的類型(圖2(c)和2(e))僅在上述特定區域出現,這可能與渦旋活動密切相關。此外,研究還發現SCMHWs多數沿東西方向移動,且在過去幾十年中呈現頻率增加、持續時間延長、覆蓋范圍擴大、移動距離增加但移動速減慢的變化趨勢。本研究從時空聯動的視角出發,提出的識別與分類時空連續海洋熱浪的新方法不僅揭示了海洋熱浪的時空結構與動態特征,豐富了海洋熱浪研究的方法體系,同時也為海洋熱浪的風險評估和預測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合作創新研究團隊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項目、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發展基金等共同資助。相關論文信息:Ren,J.,Wang,C.,& Yao,Y. (2025). Spatiotemporally continuous marine heatwaves: A novel clustering approach reveals increasing frequency,duration,area,intensity,and movement dista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2,e2024GL113211.論文鏈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GL113211圖1(a)時空連續海洋熱浪(SCMHW)的三維示意圖,其中X軸、Y軸和Z軸分別表示經度、緯度和時間,填色部分表示平均強度。(b)SCMHW在不同平面的投影示意圖,填色部分圖2(a)不同類型SCMHWs的數量關系,持續時間:Duration(D);影響面積:Area(A);平均強度:Mean-Intensity(I),上角標中普通水平為Normal(N),極端水平為Extreme(E)。(b,c,d,e) DNAEIN,DNANIE,DEAEIN和DEAEIE?型的空間分布。填色區域表示歷史時期這些類型SCMHWs的平均強度,空白區域表示未發生過該類型的SCMHWs。
      2025-04-14
    • 南海海洋所?|?研究揭示海水與巖石反應對顯生宙大氣氧含量的重要調控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實驗室張運迎研究員團隊在大氣氧含量調控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團隊提出,顯生宙海水與巖石反應(水–巖反應)成因黃鐵礦埋藏對大氣氧含量具有重要調控作用,這一發現為理解地球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Geology《化學地質》。助理研究員苗秀全為第一作者,研究員張運迎為通訊作者,研究員孫珍、博士孫李恒和研究員黃瑞芳為共同作者。大氣氧含量是影響地球宜居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黃鐵礦埋藏過程能夠產生氧氣,是大氣氧的凈源。然而,既往研究僅計算了大洋沉積物中的黃鐵礦埋藏通量,而忽略了埋藏于洋殼巖石中的水–巖成因黃鐵礦,導致黃鐵礦埋藏對顯生宙大氣氧含量調控作用強弱存在爭議。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以南海北部洋陸過渡帶IODP U1502B鉆孔蝕變玄武巖中的黃鐵礦為研究對象,系統開展原位主、微量元素以及硫(S)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研究發現,這些黃鐵礦富集流體活動性與溫度敏感元素(如Pb、MO和Co等),其δ34S值介于1.93–5.96 ‰之間,證實其為高溫熱化學硫酸鹽還原成因,其中約22%的硫源于海水,其余硫來自洋殼巖石。本研究創新性采用新推導的S同位素質量平衡公式,首次計算了顯生宙水–巖反應成因黃鐵礦埋藏通量(FSRI-py = 7.23–14.9 × 1011摩爾/年),與沉積成因黃鐵礦埋藏通量(FSED-py = 6.77–14.2 × 1011摩爾/年)相當。而且,顯生宙黃鐵礦埋藏的百萬年產氧量為3.1–8.8×1018摩爾,相當于現今大氣氧含量的8.3–23.7%。表明顯生宙黃鐵礦埋藏對大氣氧含量變化起主導調控作用。該研究不僅確立了水–巖反應對大氣氧的重要影響,更為理解地球氧氣演變和宜居環境形成提供了全新視角。圖1(a)南海構造綱要圖;(b)U1502B鉆孔巖性柱狀圖;(c–e)黃鐵礦鏡下照片圖2(a)南海U1502B鉆孔黃鐵礦S同位素組成;(b)瑞利分餾過程模擬圖3 顯生宙黃鐵礦埋藏通量本研究由自然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專項基金聯合資助。論文信息:Miao. X.Q.,Zhang,Y.Y.*,Sun,Z.,Sun,L.H.,Huang,R.F.,2025. Burial of seawater–rock interaction-derived pyrites in altered oceanic crust: Implication for Phanerozoic oceanic sulfur cycle. Chemical Geology,680,122701.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hemgeo.2025.122701.
      2025-04-14
    • 亞熱帶所?|?仔豬模型評價嬰幼兒乳品蛋白質營養研究取得新進展
      豬作為人類腸道研究的理想模型,其腸道解剖結構、酶系統發育與營養代謝特征和嬰幼兒高度相似,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嬰幼兒配方奶及乳品蛋白功能評價研究。豬作為人類腸道研究的理想模型,其腸道解剖結構、酶系統發育與營養代謝特征和嬰幼兒高度相似,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嬰幼兒配方奶及乳品蛋白功能評價研究。為應對當前嬰配粉精準設計中缺乏亞洲人群基礎氨基酸數據、蛋白質消化吸收機制尚不清晰等問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印遇龍研究員團隊聯合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以及新西蘭梅西大學,圍繞亞洲女性乳汁氨基酸測定與中國嬰幼兒乳品蛋白營養評價研究方面開展系列研究。相關成果已分別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2023)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5)等國際權威期刊。在其中一項研究中,科研團隊采集來自中國75位哺乳期女性的乳汁樣本,基于多時間點蛋白酶解聯合非線性建模方法,精確測定乳汁中氨基酸含量,并通過仔豬模型進行真回腸消化率評價。結果表明,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亮氨酸是人乳中含量最豐富的氨基酸。在18種氨基酸中,胱氨酸和酪氨酸的消化率偏低。該研究首次系統建立了“亞洲女性人群的母乳氨基酸吸收譜”,為優化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質質量及必需氨基酸配置比例提供了精準數據支撐。另一項研究則聚焦于α-乳白蛋白(α-La)與β-酪蛋白(β-CN)比例對嬰配粉消化吸收效率的影響。科研人員通過比較不同的α-La/β-CN配比的嬰配粉,評估其對氨基酸回腸可消化率與腸道形態的影響。結果顯示,高比例α-La/β-CN奶粉顯著提高了多種必需氨基酸(如色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的真回腸消化率,且對絨毛高度、隱窩深度等腸道組織形態無不良影響,展示出良好的腸道生理適用性和營養利用效率。該系列研究突出了仔豬模型在嬰幼兒營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嬰配粉產業精準營養配方設計和嬰兒食品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論文鏈接:1?2文章概覽
      2025-04-16
    • 華南植物園在橫斷山區發現菊科風毛菊屬新物種——德格雪蓮
      風毛菊屬(Saussurea DC.)是菊科中進化較快的大屬之一,包含約520個物種,廣布北半球的高山亞高山地帶。該屬植物形態多樣且生境復雜。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多樣性與分類學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風毛菊屬的系統學、演化和分類學研究。基于核基因和形態特征,該團隊于2025年4月15日發表并描述了一個新種——德格雪蓮(Saussurea degeensis L.S. Xu & Y.S. Chen)。該新種因其明顯的紫色苞葉、總苞片頂端無特殊顏色和單生花序,被歸入風毛菊屬的雪蓮亞屬。分子系統學分析進一步表明,該新種與尖苞風毛菊、鈍苞風毛菊、橫斷山毛菊、打箭風毛菊、華中雪蓮及文成風毛菊親緣關系最近。在形態上,新種與鈍苞雪蓮相似(均具明顯紫色苞葉),但其區別特征在于:葉片更大且邊緣波狀皺褶、苞片數量更多、總苞片頂端非鈍形。相關研究成果以"Saussurea degeensis (Asteraceae,Cardueae),a new specie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Phytotaxa。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助理研究員徐連升為論文第一作者,陳又生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的支持。論文鏈接:doi: https://phytotaxa.mapress.com/pt/article/view/phytotaxa.697.2.4圖1. 德格雪蓮的形態學特征A、生境;B、總苞片;C、柱頭;D、小花;E、花藥;F、頭狀花序;G、瘦果;H、葉片;I、層冠毛;J、內層冠毛。?
      2025-04-18
    • 華南植物園發現南亞熱帶森林中喬木比草本應對土壤酸化及其誘發的磷缺乏能力更強
      隨著全球森林土壤酸化加劇,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磷限制日益嚴峻,最先受到磷限制而退出生態系統的是喬木還是草本目前尚不明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團隊依托長期酸雨模擬實驗(pH分別為4.0、3.5、3.0),系統研究了南亞熱帶森林中喬木層和草本層的磷動態及其根際土壤磷轉化過程(圖1)。研究發現,長期模擬酸雨導致喬木植物根際土壤無機磷減少,喬木植物的葉片、凋落物和根系磷含量及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均保持穩定;而草本植物根際土壤無機和有機磷同步下降,草本植物葉片和凋落物磷含量也顯著下降(圖2)。進一步分析表明,喬木植物根際土壤磷組分受土壤理化性質調控更強,而草本植物則更多依賴微生物群落的驅動作用(圖3)。喬木植物通過消耗土壤無機磷維持磷穩態,草本植物則通過生物礦化土壤有機磷部分滿足需求。這一差異揭示了喬木層比草本層在應對土壤酸化及其誘發的磷缺乏能力更強。該研究首次闡明了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酸性土壤中磷限制對喬木和草本植物的差異化影響,并強調喬木植物在磷缺乏環境下具有更高的生態恢復力,為預測土壤深度酸化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性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成果以”Trees show higher resilience than herbs under phosphorus deficit induced by 12-year simulated acid rain”為題,近期發表在美國生態學會會刊Ecology(《生態》)(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ecy.70071)。論文同時以“Photo Gallery”形式在美國生態學會簡報The Bulletin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發布(論文鏈接:http://doi.org/10.1002/bes2.70015)。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后余光燦和鄭棉海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閆俊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圖1.長期模擬酸雨對喬木(a)和草本(b)磷動態的影響示意圖圖2.長期模擬酸雨對植物主要器官及根際土壤磷水平的影響圖3.鐵鋁氧化物、微生物群落及其他土壤理化性質對土壤磷轉化的影響(a);(b,c,d)圖為(a)圖中部分路徑系數
      2025-04-18
    一区二区不卡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99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国产精品videossexohd|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三上悠亚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糖心vlog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片|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中文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 99国产精品久久|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精品福利一区3d动漫|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熟女|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无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6| 老司机性色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不卡在线观看|